战国至西汉早期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纹饰溯源

2018-05-28 08:11常艳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后肢战国欧亚

文 / 常艳

中国北方早期文明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历史,即汉族与草原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与草原文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太多联系。“早期丝绸之路是指从欧亚草原西部、西亚至中亚经过欧亚草原中部进入新疆和中国西北的古代交通路线,这条路线还可以从欧亚草原中部进入欧亚草原东部至中国北方地区,与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有所不同”[1]71-79。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人类早期草原丝绸之路是否真正存在。近几年的考古发现与已有资料表明,西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与西方文化有交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早期纹饰明显与中原青铜器纹饰有类似之处。

一、战国至西汉早期草原地区金银器中的联珠纹

(一) 联珠文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出土的战国至西汉早期金银器与青铜牌饰上经常装饰有联珠纹。这类联珠纹与中西方文化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有一定的误区。有些学者在研究草原地区的金银纹饰和青铜牌饰时,直接将其归结为欧亚草原甚至是更远的外来文化;也有的学者认为,联珠纹流行于公元前后的地中海、黑海区域,因此中国境内发现的联珠纹也来自于西方。这两类说法都比较片面。草原地区出土金银纹饰中的联珠纹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经存在,那这一部分联珠纹的起源从何而来?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战国至西汉早期草原地区金银器与铜牌饰中流行的卷曲纹饰及联珠纹,早在商周青铜器中就已经普遍使用。

如图1所示,河南郑州出土的这件商早期青铜鼎的腹部装饰兽面纹,上下界以联珠纹装饰。诸如此类装饰在商朝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中已经形成了模式化。此外,在北方草原地区,辽宁景县水手营子村的商朝早期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青铜戈。“铜柄与戈体连铸为一体,柄两面满饰花纹,为菱格内填联珠纹”[2]18。在内蒙古也发现了西周晚期的青铜鹿纹短剑柄,上面装饰有密集的联珠纹[3]53。河南、山西等地出土的商早期至中期青铜器物中,斝、樽、罍、瓿、壶等器型的颈部、腹部、底部不同程度装饰有联珠纹。这类联珠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国甘肃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中,只是学界在关于彩陶的研究中,将这类纹饰称为“圆圈纹”。青铜时代来临之后,一部分青铜器型与纹饰模仿了彩陶,二者有继承关系。夏朝至商朝晚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区的人们不仅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而且能铸造多种器物。联珠纹在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使用已经有悠久历史,并不是直到战国时期才有。这不是单独一个地域的现象,而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结果。学界关于联珠纹完全来源于西方的说法有待商榷。并非只有西方的文化中才有联珠纹的出现,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联珠纹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

图1 河南出土商早期鼎腹部联珠纹

(二)联珠纹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出土于甘肃省马家塬的战国晚期墓地的金带钩为墓主人手握之物,有一长一短两件。出土时短带钩握于墓主人左手,长带钩握于墓主人右手(见图2)。带钩为长颈兽首,饰云雷纹、联排珠纹。[4]带钩是中原文化特有的腰带组件,“在汉代,束腰的革带起初用带钩系结。就目前所知,带钩在黄河流域最早见于山东蓬莱村里集7号西周晚期墓……过去曾有一种看法,认为带钩是从北方草原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但那里发现的带钩不早于春秋末,不仅比黄河流域晚,而且数量也不多”[5]290。带钩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较多,类似的琵琶造型在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里也出土过,但是装饰有联珠纹的很少见。兽面、龙与联珠纹的组合与图1商早期青铜器的内容类似,只是以金带钩的形式出现。

在这座墓葬的随葬品中,除了有中原特点的青铜器以外,还有大量的草原风格的动物、几何形的金银车饰片,以及一件蓝釉陶杯。“内外均施以汉蓝,釉质。身中下部饰汉紫连珠纹四周,足部饰汉紫连珠纹两周”[6]。有的学者认为,这件蓝釉陶杯属于早期玻璃器,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应该是来自于西方的输入品。从整个墓葬的随葬品看,情况比较复杂,既出土了中原的青铜器,也有舶来品。而将金带钩握于墓主人的手中,不是中原的传统。汉人讲究的是手中持“玉握”。 因此金带钩上的联珠纹应该最晚在战国晚期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墓葬中发现了带把手的青铜杯,虽然是青铜质地,但是杯形明显受到西方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而非直接的输入。可见,战国晚期甘肃草原地区少数民族是西方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中介,见证了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融合。

图2 甘肃马家塬墓地出土战国晚期金带钩上的联珠纹

二、后肢翻转的虎纹饰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西方的装饰中喜欢用狮,最有名的便是古代亚述时期的狮子门以及古埃及狮身人面像,这在小型的器物装饰中也经常用到。而中国传统纹饰中的虎纹是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如商周青铜器中虎的各种变形表达,以及战国至西汉早期草原地区出土金银器与青铜器皿中虎的造型。北方民族的青铜文化与金器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北方民族在征服欧亚草原部落时,也吸收和引进了欧亚草原地区的本土文化。

关于后肢翻转的动物纹饰,学者沈爱凤认为,环形和旋转的动物造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红山文化的一系列玉猪龙,如出土于内蒙古亚欧草原的边缘地带,之后又兴起于亚欧大草原如阿尔让遗址出土的环形虎豹(前7世纪—前6世纪)、克里米亚库拉科古墓出土的蜷曲的野兽青铜牌饰(前5世纪)等。[7]她的研究揭示了后肢翻转的动物纹饰的起源以及来源的可能性,却忽视了中原纹饰继承的可能性。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旋转的动物纹饰除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器,在商周玉器中同样发现了大量的旋转以及后肢翻转的动物纹,如延续了红山文化造型的玉蟠龙,以及后肢翻转的玉虎。类似的造型在商朝晚期出土的玉器中也有发现,可见这种造型的产生并不是个案,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且代表了某一种特定的图腾或者含义。1977年出土于新疆阿拉沟墓地的虎形金饰,“金饰捶揲成虎形,虎后肢向上翻转,肩部和臀部饰有螺旋纹,……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样是早期铁器时代欧亚草原上广泛流行的特色纹样,黑海北岸地区、南乌拉尔地区、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萨彦—阿尔泰地区、图瓦地区都发现有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样”[8]85。阿拉沟的8块圆形金饰、4条金饰带都以虎纹为主题,相当一部分资料中都会将金银器中的后肢翻转动物纹的来源归结为欧亚草原文化风格,但是我们无法忽略商周时期玉器中出现的这种极为相似的造型风格:同样的俯首前扑,前肢接近头部,后肢被省略而用长长的卷曲的尾巴替代。很明显,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当时的新疆地区与欧亚草原的确有联系,工艺及装饰手法受到西方写实技法的影响,但是其动物的基本形态与我国中原地区商周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后肢翻转的动物根源是欧亚草原文化。这种状况可以解释为:其一,商周时期欧亚草原民族已经与中原地区有文化交流,这类后肢翻转的动物的基本造型从中原传入欧亚草原之后,加载了草原风格的螺旋纹与动物写实的细节,形成了特有的草原动物纹饰,随后又传入新疆地区;其二,后肢翻转的动物纹是欧亚草原特有的造型,有自己特定的含义,至少在商朝晚期之前就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形成了后肢翻转与传统纹饰相结合的新造型。因此,在商周玉器纹饰中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造型,在新疆地区发现战国虎形金饰也就不足为奇。

三、早期有翼动物纹的东传

有翼动物在战国至西汉早期的纹饰中很少见,但是在北方草原地区多有出土。1981年吉林榆树老河深出土了两件鎏金神兽纹带饰,神兽形似飞马,吻部生角,有生动的翅膀造型,并呈现展翅飞奔状。两件构图相同,左右对称。类似的器物纹饰在新疆沙雅县英买力乡阔什科瑞克村附近也有出土。1983年新疆新源县出土战国时期青铜翼兽环2件:铸造成型,环中中空,内侧有以条开口,环上铸有两只相对的带翼神兽,神兽头部有卷曲的双角,直径在50厘米以上。据学者研究,这是斯基泰人绞杀牺牲的刑具。[9]6这类有翼动物形象无论是牌饰还是项圈,均作为实用器物的装饰出现,可以明确是翅膀的造型特征。希腊飞马是古典艺术马赛克和希腊古钱的流行纹饰,在古罗马时代一个希腊石棺内发现过一个飞马纹青铜牌饰,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的1世纪。在丝绸之路上以及北道均发现有翼动物造型,说明草原地区早期出现个别有翼动物纹饰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均来自于西方,为古希腊艺术东传的开始。

上述阴刻“翼”的纹饰在新疆、宁夏、甘肃地区类似的金腰饰牌、铜牌饰中发现较多,具有普遍性。在陕西省西安北郊乐百氏功底M34出土了一批战国晚期的腰饰牌陶制模具。这表明,类似的牌饰及纹饰在战国至秦的工艺中已经可以批量化生产。战国至西汉初期,中原地区受到欧亚草原地区流行的捶揲成型工艺品金银饰片的影响,用铸造技术代替捶揲,形成了北方草原地区特有的金银制品。这种“翼”的装饰自成体系,无论工艺还是表现形式,都与来自于希腊的翼马不同。因此,在对待此类纹饰的界定方面,还需要更广泛与更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器型与纹饰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最后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北方草原地区的纹饰与欧亚草原民族、古希腊、埃及甚至古代两河流域的美术东传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原地区青铜器、玉器等传统器物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这种轨迹有可能与外界无关,反而会通过早期的草原丝绸之路影响到西方纹饰。因此,在对待一些纹饰的来源问题上,还需要大量的考古资料佐证,不能一看到联珠纹就认为是来自印度佛教艺术,只有在研究的过程中仔细区分和比对,更清晰地了解其中的脉络,才能更准确地认识文化发展的过程。

[1]王辉.公元前1000年之前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北和欧亚草原及西方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C].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2014.

[2]张景明.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全集·15北方民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7~2008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9(10).

[5]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谢焱,刘冰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J].文物,2012(8).

[7]沈爱凤.亚欧草原野兽风格若干纹样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6).

[8]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9]穆顺英,王明哲.新疆古代民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后肢战国欧亚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犬头低位后肢去负荷模拟失重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奔跑杀手短面熊
狗反复发烧后引起后肢瘫痪的诊治及体会
脊髓损伤恒河猴后肢三维步态数据处理软件包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