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奈丹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发展,教师管理也逐渐走向人文化,以“章”为本改为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注重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质,教学活动逐渐变得多样化,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摆脱了“分数”的枷锁,兴趣发展了,学习轻松了。那么,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师行为又应是如何呢?让我们进行深入了解一下。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教师应有行为;基本措施
笔者认为,对小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主要从德育教育,树立榜样,为教学基本切入点,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师生交流平台的建立,教师也要积极提升自身修养这几方面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应有行为进行分析。
一、推进德育建设,优化学生内心思想
(一)教学上以德教人
以德教人是德育激励的第一步,体现在小学班主任要以“德”为核心开展一系列的班级管理活动,主要通过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不断优化学生的内心思想,从而激励学生从心底里接受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序良俗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意识,并以大家所接受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行为。
(二)管理上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是的德育激励的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表现在小学班主任要放弃一切的威权、武力胁迫方式,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激励学生,使思想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思想行为跑偏的学生重归正途。这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还需要小学班主任细细谋划,慢慢斟酌,尤其是如何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内心,是班主任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为学生树立榜样,推进以人育人
(一)学习上树立班级楷模
班级楷模对增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大家所认可的班級楷模往往会发挥比教师还要有效的激励作用,如果这个楷模还是班委,则会让松散的班级重新凝聚力量,而且会让这股凝聚力变得更加真实且强大,从而激励其他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为建设和谐班级不懈努力。
(二)管理上促进“以人育人”
教师要扩大管理工作成果,就必须发挥榜样“以人育人”的作用,通过榜样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引导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从而扩大管理工作成果。当然,这种教育策略具有一定的风险,即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所以小学班主任在采取这种策略时必须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防止出现教育危险。
三、尊重差异,进行人性化管理
身为小学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管理质量,就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并对其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其真实的内心需求,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予以充分的尊重,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进而帮助每一位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人性化的工作管理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整个班级学院的成绩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班级整体成绩的提升,也会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小学教师要想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管理质量,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建设。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身为小学教师应该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日常工作中之余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来充实自己。这样一方面可以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促使自身工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引导、服务,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中的威信力,最终促使其工作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构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
家长朋友也是小学教师需要密切联系和管理的重要群体。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为家长朋友构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例如建立属于班集体的微信群、QQ群等供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为班级创建公众号、微博账号并用其发布一些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重要公告。另外,在QQ群空间中上传有关班级学生的集体照片,让家长及时了解班主任工作,并对管理教学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家长朋友以及师生之间的融洽度,最终提升教师的工作管理质量。
结束语
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有效的管理能提升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理念、方式,促使师生增强自我的管理意识,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红.致力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实践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17(11):149-150.
[2]白海霞.小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之我见[J].成功:中下,2018,(1):162.
[3]张武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教师应有行为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1):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