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2018-05-26 09:47杨勇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磁共振成像

杨勇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进行CT检查后,联合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检查,进行两者结果对比。结果:CT联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诊断的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的CT联合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显著,临床意义大。

【关键词】CT;磁共振成像;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血管瘤发病位置的差异,临床上的表现势必也就存在不同,主要表现为癫痫症状、头疼、脑出血及局限性脑神经功能障碍,癫痫症状比较常见[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对我院的20 例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30-50岁,平均年龄(46.76±9.52)岁;通过病理检查,其中确诊的有16例。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进行患者知情书的签署。

1.2 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CT 检查,随后联合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CT 检查:主要采用 GE64排容积CT和GE双排螺旋CT,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扫描参数的调整。磁共振成像检查:主要采用宁波鑫高益0.5T 开放式低场 MR 扫描仪进行检查,分别进行冠状位扫描、矢状位扫描,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扫描参数和回波时间的设置。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单一CT检查和CT 联合磁共振成像的检查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两者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性数据指标越高,则为诊断提供的价值也就越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检验,以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本文研究,得出CT 检查结果准确性 73.33%,灵敏度76.92%,特异性50.00%。CT 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90.00%,灵敏度92.31%,特异性75.00%。可以发现,后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高,P < 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是窦状血管间腔进行聚集造成的,影响血管之间的神经组织。一般而言,一些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癫痫,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80% 患者的病变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位置在额叶、颞叶深部髓质区,幕下者以脑干为多,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主要是多发性,家族性。通过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检查,其病灶呈现为椭圆形以及圆形,病灶边缘表现清晰,高密度阴影。同时,存在全部钙化和斑点状钙化等症状,一般的病灶周围无水肿,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病灶周围存在轻度水肿。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急性出血的患者,根据检查显示,CT 呈现为高密度,病灶周围发生轻度水肿。

通过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检查,根据患者病灶的钙化程度和反应胶质、血栓状况、MHB和铁血黄色素等进行病情的判断和诊断。一般而言,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之间检测的MRI 信号势必不同,如果患者主要是亚急性出血,T1WI呈现中心高信号,说明患者病灶含有高铁血红蛋白,而T2WI 主要以等高信号为主,以低信号为环。如果患者病灶有血栓状况,或者是出血等情况,则说明患者病灶有铁黄素沉积、神经胶质增生等,T1WI和T2WI信号不均匀,病灶周围是低信号环。对患者进行MRI 增强扫描,其程度和患者病灶存在的血栓情况和钙化程度存在一定联系,MRI 强化信号比较明显,则说明患者的血栓情况不严重,钙化程度不深。CT检查作为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方法之一,因为该检查方法的经济有效性和操作简单等特点,CT检查能够清楚的对患者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情况进行判断,对患者的单纯钙化状况进行诊断,此优点明显高于MRI,CT检查的缺点是在进行患者的颅底区病灶诊断中容易存在假阴性的状况。

在进行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过程中,病变MRI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主要为混杂信号,周围低信号环,呈爆米花或桑椹状改变,较具特征性。在进行 MRI 检查过程中,其患者的病灶信号存在一定的强化情况。CT增强检查主要呈现明显强化状态。通过CT 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过程中,患者病灶主要为单纯性等密度,通过增强扫描的措施不存在强化的情况,病灶周围不存在水肿情况,容易发生误诊等问题,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相比较于MRI 检查,该方法能够全方位和多序列的进行病灶的检查和扫描等,对患者病灶的部位进行全面的观察,得到患者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根据本次的研究显示,CT 检查结果准确性 73.33%,灵敏度76.92%,特异性50.00%。CT 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90.00%,灵敏度92.31%,特异性75.00%。可以發现,后者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高,P < 0.0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CT 联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检查,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同时也说明联合检查的实施可行性存在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通过CT 联合磁共振成像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的效果显著,临床意义巨大,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任蕾.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61-63.

斯兴无,陈世孝,张福洲.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41-43.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磁共振成像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氙同位素应用及生产综述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