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原王氏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的重要士族之一。曹魏时期,王沈、王昶因为在司马氏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 奠定了太原王氏的显贵地位;西晋时期,王昶的后代王浑、王济仍仕于晋廷;东晋时,“齇王”王承扎根于江东,而王述、王坦之父子则显达于东晋庙堂;到了东晋后期,因为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司马氏政权覆灭,门阀政治终场。
唐初柳芳记载:“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五姓,盖不经也。”[1]士族全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柳芳记载了士族之最,山东士族的代表有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外加关陇士族当中的李唐皇室陇西李氏,并称“五姓七族”,并州诸郡的名门望族,只有太原王氏。
1 曹魏、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发展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周灵王太子晋。东汉末年,太原王氏传至王柔、王泽兄弟,因受到汉末名士郭林宗的品评,而逐渐进入名门望族的行列。汉魏嬗代以后,太原王氏进入了黄金时代。
曹魏时期,王柔的儿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机的儿子王沈,在曹魏后期倒向了司马氏。后来,曹魏皇帝高贵乡公曹髦,决定攻杀司马昭。由于王沈告密,使得司马昭早有准备,反而击杀了曹髦。王沈因此立了大功,被封为安平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着太原王氏的命运。王沈在曹魏末年助司马氏篡魏有功,使得王沈的子孙在入晋后都平步青云,太原王氏家族贵显的地位也随之奠定。在晋武帝泰始年间,有谣谚曰:“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2]这足以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晋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曹魏时期,王泽的儿子王昶,成为太原王氏的标志性人物。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拥护曹氏,发动淮南三叛,反对司马氏的夺权活动。王昶当时官拜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选择了司马氏阵营,领兵镇压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扬州地方势力在淮南地区发动的连续性反叛,西晋史学家陈寿盛赞王昶“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3]
王昶的嗣子王浑,继承了父亲王昶的京陵侯爵位。西晋建立以后,王浑官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不久,王浑率军从横江出发,参加了西晋灭吴的战争。孙吴的丞相张悌率领东吴全国的主力军队来抵御,被王浑打败。从此,孙吴失去了割据江东的基础,孙吴全国上下大为震惊。王浑作为西晋灭吴的功臣,打拼下来的这份功业位望,维持了太原王氏的家族地位于不坠。王浑的嗣子王济,精通《易》、《庄》、《老》等玄学经典,是西晋朝廷的玄学名士,促使太原王氏显达于晋廷。王昶、王浑、王济祖孙三代,是太原王氏的嫡宗。王浑这一支显达于西晋朝廷。
太原王氏的嫡宗在政治上选择与胡族刘渊进行合作,因此,不被东晋朝廷所容纳。王浑的后裔没有再仕于东晋,王浑这一支作为太原王氏的嫡宗,由此家道衰落。虽然,太原王氏的嫡宗绝缘于江东政局。但是,其他庶出的太原王氏在东晋发展的基础,则是由太原王氏的嫡宗奠定的。
2 江东“齇王”在东晋前期的发展
王昶的四子、王浑的幼弟叫王湛,王湛这一支显达于东晋,维持太原王氏的王昶这一支的望实于不坠。
王湛最大的身体特征就是齇鼻,而且世代遗传。太原王氏的王湛这一支,被冠以“齇王”的称号,闻名于史。因此,“王氏世齇鼻,江东谓之齇王。”[4]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已经论证太原王氏的“齇鼻”和“鼻大”是一回事。[5]《晉书·王湛传》记载,王湛“龙颡大鼻”,而王浑、王济等传,都没有任何其“鼻大”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齇王”始自王湛。虽然,“齇王”始自王湛。但是,真正使“齇王”扎根江东的,是王湛的嗣子王承。
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期,王承参与了司马越西迎晋惠帝大驾。因此,司马越对王承“雅相知重”[6],封王承“蓝田县侯”的爵位,命令自己的世子司马毗拜王承为师。几年以后,王承担任东海太守,为东海王司马越管理自己封国的政务。
不久,王承率领族人南渡到了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因为王承与司马越的特殊关系,加之,后来的东晋君臣在此时党于司马越,当时的镇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任命王承担任自己的属官“镇东府从事中郎”的官职,对王承“甚见优礼”[7]。
王承过江后不久就辞世了,在江东政局并无过多的建树。太原王氏真正影响东晋朝廷的人物,始自王承的嗣子王述。王述、王坦之父子显达于东晋庙堂,光大了“齇王”的门户。
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第二次北伐,收复旧京洛阳。过了六年,即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桓温以回迁洛阳为借口,要挟中枢朝廷。王述时任扬州刺史,对此持反对意见,对稳定东晋政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海西公司马奕为皇帝时,桓温入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废海西公而立简文帝,以便自己予取予夺,实现自己更大的野心。简文帝司马昱在临崩的时候,下诏大司马桓温可以依照周公旦辅佐成王的故事来摄政。王述的嗣子王坦之,拿着这条诏书来到简文帝面前,当场毁掉这条诏书,并且向简文帝进谏。简文帝纳谏,令王坦之改诏,桓温的阴谋由此破灭。王坦之和谢安为首,共同抵制桓温的野心,从而拯救了命悬一线的东晋朝廷。桓温薨后,王坦之与谢安共同辅佐幼主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陶潜在《群辅录》中称赞太原王氏“五世盛德,闻之故老。”陶潜所列的五世为: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这“五世”都对东晋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太原王氏在东晋后期的发展
东晋政局,成也王氏,败也王氏。但此王氏非彼王氏也。晋室渡江之初,仰仗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的拥戴,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局面。东晋后期,太原王氏成为东晋朝廷的当权士族,由于太原王氏阋墙于江东政局,最终葬送了东晋司马氏的天下。
东晋门阀政治分别由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和太原王氏这五大士族先后轮流执政。在东晋五大执政士族当中,论家世的渊源和门第的显贵,只有琅琊王氏可以和太原王氏比肩。
过江的太原王氏,“齇王”最盛。除了“齇王”这一支,过江的太原王氏还有两支。一支为王昶的孙子、王沦的儿子王遐,其后裔在政治上没有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支是王柔的玄孙王峤和王讷。永嘉末年,王峤带领弟弟王讷避乱渡江,王讷的孙子王蕴这一支在东晋后期影响深远。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娶王蕴的女儿为皇后,孝武帝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录尚书事,娶王坦之的第三个儿子王国宝的从妹为会稽王妃。在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兄弟俩之间,发生主相相争。王蕴的亲属自然支持孝武帝,以王蕴、王恭父子为首。王坦之的子孙自然支持会稽王司马道子,以王国宝兄弟领衔。
孝武帝和会稽王司马道子主相相争的结果就是,王坦之诸子与王蕴这一支,先后覆灭,标志着太原王氏在东晋政治活动的终结,东晋门阀政治由此寿终正寝。东晋政局没有了当轴士族的支撑,晋宋嬗代是不可避免的,太原王氏在江东政局的发展也走到了尽头。伴随着太原王氏阋墙,成为东晋门阀政治的终场,刘裕等二等士族乘隙得以逐步进入江东政局的高层,成为东晋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总之,太原王氏作为天下士族之最、并州诸郡唯一的名门望族,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山西地方发展和三晋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唐].房玄龄.《晋书》卷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晋].陈寿,裴松之.《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唐].李延寿.《北史·王慧龙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5]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50页.
[6][7][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
作者简介
李艳丽,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