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福翠 王用鑫
摘 要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内涵衔接、制定明确培养目标等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内涵衔接
职业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分成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种,如何实现两者的贯通和衔接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式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写,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实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目标。但是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相对独立,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就出现列一些问题。
1 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1) 中高职院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家长和学生希望报读高职院校,但是与之对应的是中高职院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原因是:第一中职的学校更加关系的学生的招生而非毕业以后学生的情况,而示范性高职院校由于通过高考能够招生到充足的优秀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不愿招收中职学生;第二,由于长期在中国学历教育的影响,中职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素质比较低,比较难管理”的观点影响了招生部门招收中职学生的意愿;第三相对来说学制的减少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办法收入,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2)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主要分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前者學校归属于教育部门在管理,后者属于劳动部门在管理,这就早成了中职学校本身就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学制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百花齐放”,难以达成统一的目标。
其次,职业教育既然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那么两者应该在培养目标上就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两者相互交叉,模糊不清。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性初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什么是初级什么是高等却没有实际的量化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渐入身心,一些中职的学生可以通过技能考试深入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样中职的学生就面临了升学和就业两种选在。以就业为目标,就会重视技能的培养,忽略理论学习;以升学为目标就会轻技能重理论,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如何在技能和理论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是一个大问题。
(3)衔接的模式以学制衔接为主
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常用模式是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和3+2模式。其中“3+2模式”是最常见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完成3年的学习后再高职学校继续学校两年,拿到大专文凭。这种更多的是学制的衔接,而非内涵的衔接。
(4)课程体系设置重复度较高、专业设置不连贯
中高职学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客场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中高职的衔接说白了就是课程的衔接,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以重庆的电子信息课程为例,专业课就有很多的重复设置,比如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技术、数字电路技术、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等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有效的沟通,重复内容多,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由于课程的难度是由易到难,后面哪怕是新的知识,由于积重难返,学生也跟不上课程的进度。
而在课程开发上,中职主要是基本技能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而高职主要是能力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实操。从效果上就会看到,中高职衔接在文化课脱节和技能“倒挂”现象。进入到高职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和英语等公共课的时候感觉到比较困难,而在实际的技能操作上高职的学生却远不如中职的学生优秀。
(5)教材、师资资源缺乏衔接
现阶段,理论教材很多中职学院的做法是删减版的高职院校教材,而实训教材很多高职的院校则以中职技能培训教材为基础,没有在深度上加以提升,突出高职的特色,各自的教学资源也无法有效共享。
2 解决办法
(1)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引导中高职衔接工作
第一、搭理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制定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估中高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第三、建立题库制度,降低考试成本;
(2)设定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
我国在设定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时,不仅考虑目前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考虑长远。换句话说,学校既要考虑职业性的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升学的需要,以及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的发展需求。因此,首先要统一中只有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兼顾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要,同时制定统一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保证中高职衔接的有序和有效。
(3)学位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
表面上看,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设计,而课程内容没有达到衔接的意义。
(4)政府统筹管理 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课程标准
随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快速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就需要省级以上的政府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作用,集结各方面的人力和物力,充分发挥学校、企业、政府、职业教育集团等各方面的优势,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中高职教育的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保证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连续性和衔接性,避免课程的重复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重复讲授,确保学生的技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开发相应的平台,促进教学资源一体化,建立中高职沟通
目前各地都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职教集团的监督和协调作用,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线,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教学资源一体化的共享机制、发挥中高职教育各自的优势,加强各自教师的沟通和协调,开发合适的教材,促进教学的提高以及中高职教育的发展。
3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是中国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问题的研究必然有助于各高职学院中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中高职的衔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发展提高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与探索 2015.8
[2]张凯.《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8
[3]王龙,吴磊,丁立刚.《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教导刊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