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英
摘 要:二十一世紀是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青少年又是国之未来,国之希望,由此可见,从小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字:创新、氛围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在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怎样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用亦师亦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讨论过程中。
其次,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也许,学生的一个想法、一个做法是不合乎逻辑的,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要急于怀疑他们的动机,否定他们的怪异想法,更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掉,久而久之,学生再也不敢异想天开,变得循规蹈矩了。创新就是产生与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加以指导而非干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已固有知识挑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性见解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加肯定,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掌握了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后,我问:“通分的目的是什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接着问:“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比较吗?”有个学生提出了:“老师,我们能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之分数进行比较吗?”我非常高兴学生能通过逆向思维提出新的看法,但是想法提出来还需要验证。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激烈讨论,并充分认证,最终认为这样可行。结果就是学生们又掌握了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另一种方法,这全是学生创新的功劳。
教师只有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良好氛围。
二、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有所改变,就传统教学而言,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现在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了解、应用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那么,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的创新呢?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应该把知识创新理解得粗浅一些,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思考、归纳所得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创新。因此,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索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去。例如,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内容,我们不但让学生学会运用,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来的。为此,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性质。”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例如,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常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有些学生不仅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还能拼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观察长方形(或正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此可知,通过“平行四边形”这个渠道推导并不是唯一途径,而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记忆力会更甚,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比其他学科,数学思维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通过一些训练达成掌握知识的目标。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是人智慧的核心,也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发散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设计开放题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消除解题思路的格式化,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
1.一题多解
数学知识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的途径,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例如“某班有男生30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 :2,女生有多少人?”解答这道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有不同的解法:(1)用按比例分配解:30÷(3/3+2)-30 =20(人);(2)从比与分数想:30×(2/3) =20(人)或30÷(2/3) =20(人);(3)从份数想:30 ÷3×2=20(人)。
2.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指先给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变换它的条件、问题或者改变叙述方式,把一个题目改变成许多题目,使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纵向和横向迁移,有力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例如,原题:一根铁丝长12米,剪去 1/3 米 ,还剩多少米? 变题:(1)一根铁丝长12米,剪去它的 1/3 ,还剩多少米?(2)一根铁丝长12米,第一次剪去1/3 米,第二次剪去它的 1/3 ,还剩多少米?(3)一根铁丝长12米,第一次剪去它的1/3 ,第二次剪去剩下的1/3 ,还剩多少米?
3.设计开放题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堂里更多地进行没有答案的研讨,也许将会使更多的学生首次体验到科学女皇赋予科学的美感。创造,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开发题的使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造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例如“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为6平方米。”这道题的底和高不确定,只要“底和高的积等于12平方米”就可以了。所以此题就有无数种画法。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机会,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创新潜能一定能有效地开发。
4.自由命题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这类“升级训练”,让学生自由命题,同一个背景,让学生自己思考有多少种出题模式。例如原始题目:小龙看一本书,每天看20页,3天后还剩全书的1/2没有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有同学就大胆自己出题了:一本故事书,小龙已看了全书的5/7,未看的是已看的几分之几?这样不仅对问题升华了,还从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浅议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沈璐 《科普童话》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