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沙县开慧镇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红色小镇之一,本文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养老(银发产业)、小城镇建设四大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关键词: 长沙县开慧镇; 产业融合; 转型升级
1、长沙县开慧镇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來,开慧镇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了本镇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效率。
吸引了本地居民就业人数达2000人;景区接待人数由2010年的不到20万人到目前已经超过百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5000万元。
引进的项目包括慧润乡村旅游项目(其中板仓国际露营基地、慧润会所、慧润轩、慧润农舍,已经获批长沙市特色旅游点津之源生态农业观光园、板仓国际水稻文化产业园、华星直升机起降点、国艺影视基地等十几个项目。板仓国际露营基地、慧润会所、慧润轩、慧润农舍均已经投入运营。与澳洲塔斯马尼亚百年薰衣草庄园签约,打造“中国第一家薰衣草专卖店”,已成为开慧镇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乡村体验式综合旅游项目。开慧镇下一步还计划全面打造薰衣草庄园、山地露营区、帐篷酒店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户外休闲活动体验。
2、长沙县开慧镇旅游发展现存问题
2.1 空间待整合。
开慧镇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呈现出“多点零散”的特征,加之全域旅游理念缺位,导致目前镇域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松散,缺乏内向整合或外向并联的能力,难以凝聚人气。
2.2 品牌待建设。
品牌是旅游产品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目前开慧镇旅游业态较为低端,缺乏一批能够提升全镇旅游品牌效应或发挥区域核心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这将使开慧镇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突出重围。
2.3 产业待融合。
推进旅游产业要素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目前开慧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难以产生复合型新业态,难以拓展旅游深度消费,释放产业深层力量。
2.4 营销待升级。
目前开慧镇旅游营销仍主要以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网站等)为主要渠道,虽然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但均缺乏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功能和其他应有的服务功能,且与游客互动性差,虚有其表,营销效果欠佳。
2.5 配套待跟进。
配套设施不足是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瓶颈。目前开慧镇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开慧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3 长沙县开慧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途径
开慧镇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养老(银发产业)、小城镇建设四大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3.1 文旅融合。
开慧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开慧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将文化加载到旅游这一载体上,有利于文化发掘、保护与传承创新,并能有效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开慧镇应在深入挖掘“开慧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内涵,拓宽其发展外延的基础上,着力宣传杨昌济先生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弘扬国学精粹,积极发展研学旅游;梳理老板仓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并最终实现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及创新性的发展,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局面。
3.2 农旅融合
农业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物,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游览消费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可有效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开慧镇应紧紧围绕长沙县“一县两区,南工北农”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中注重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注重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着重促进农家乐旅游发展,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来抓;立足本镇实际,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做活“农旅结合”文章,大力发展以观光、体验为核心的创意乡村旅游业。
3.3 银旅融合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和程度的加深,养老产业应运而生。养老产业产业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是一项综合性派生产业。开慧镇交通区位便捷,生态环境优越,其旅游产业适宜结合现代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休闲养生度假产品;规划引导镇域范围内景区、景点加强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适当配备老年人、残疾人出行辅助器具;推出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和优惠措施,抓紧制定养老旅游服务规范,推动形成专业化的养老旅游服务品牌。
3.4 城旅融合
小城镇建设须依托城乡优良的自然资源,结合现代农业,融合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城旅相融发展,是开慧镇小城镇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开慧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加强旅游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安防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引导旅游用地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
作者简介
潘艺文,女,汉族,四川省达州市,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