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
摘 要 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处于一个转折期,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但由于“处方”老旧、“技艺”粗拙、“包装”不前卫,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高、针对性不强。所以,面对瓶颈期,认真研究教育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探讨新媒体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借鉴,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全新使命。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确实给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了不少国外相关文献,发现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尤其美国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理论成果颇为丰富。美国虽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概念化,但已将其渗透于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体系。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即它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现在各门学科里,内容极其丰富。其中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政治社会化理论比较集中地对公民教育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最为深刻,它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功利与实效。杜威非常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美国公民和社会公民。他从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大教育观出发,主张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应当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人格”。因而反对教师将理论观念直接强加给学生的做法,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方法应当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道德训练,提高道德能力。还有从20 世纪50 年代兴起的以道森和普雷维特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拉斯西蒙等人创立的价值澄清理论,以谢弗等人为代表的价值分析理论,柯尔伯格价值认知发展理论,以及柯文瑞安的道德教育理论,都成为当代美国公民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与日本德育工作者的一致观点是,反对采用灌输模式的做法。他们认为只有教育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隐性教育贯穿于德育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高校学生实现道德素质的实质性提高,在自主实践中将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美国,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也不少,经过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美国大学教师很注重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并十分重视新媒体在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在课堂上充分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正面的灌输,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到各个学科中。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对哲学和经济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为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国还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与美国、日本不同,新加坡德育内容相对集中统一,即对教育对象进行国家意识的理论灌输,使其形成“共同价值观”。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国外学者也往往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例如,一批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出发,以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网络行为着眼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了诸多方面的思考。以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埃瑟戴森编著的《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和唐泰普斯科特所作的《数字化成长:网络时代的崛起》为主要代表。这些专著以网络虚拟背景下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为基础,探究解决对策方法,为加强高校学生的线上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内容丰富,但实证性研究很少。还是有学者提出了新的概念:张建松提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认为“所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不少学者研究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姜恩来提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的机遇,对机遇作了比较生动的总结,他认为,新媒体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可以用多、快、频、合、变五个字加以概括。所谓多,就是运用新媒体的模式多;所谓快,就是说新媒体可以提高时效性,即对时代的反应;所谓频,就是信息内容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所谓合,就是说,可以更好地把各种智能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并且予以协调;所谓变,就是说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还需要努力提高。
王红霞在《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舆论碎片化是一把“双刃剑”。碎片化的舆论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空间,它的形成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资讯信息,也让大学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国内外的热点舆论与变化。与此同时,这一形势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舆论信息的真实性与指向性,而不是一味追求理论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现实和理想信念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效果已经非常有限。面对舆论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作出新的调整和改变。只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开展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在保证大学生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如何利用网络舆论的碎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应当成为每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再次,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问题,并指出了应该理性看待新媒体在教育途径中的价值。
藏楠、杨鹤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途径:1.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3.加强校园网络技术监控。
李海波、旷晓霞在《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限度及对策》一文中,论述了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点建议:1.营造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2.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3.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灌输”方式;4.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5.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与其他载体相结合。
禹规娥将大众传播学知识——设置议程理论引入《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一文,在对设置议程在高校教师对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成效性分析上进行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王莲华将传播学的媒介素养理论引入课题研究,旨在提高教育过程参与者的媒介素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的论文虽然有,但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少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本文拟先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然后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充分运用新技术与新媒体平台,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白丽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2]郭嘉宝.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
[3]李丹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4]盖美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7.
[5]张扬,张蕊.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09):81.
[6]刘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8,9(07):110-111.
[7]王洁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题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03):21-22.
[8]张东亮,李久晶,宋艳娜.浅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戲剧之家,2018(09):181.
[9]于颖,冯毅梅,顾博宁,宋诗朦.谈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才智,2018(09):85.
[10]穆亮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 (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