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光潜先生“谈谈美”

2018-05-26 11:29赵凯宁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朱光潜美的距离

赵凯宁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一本“小书”,不足130页,我高中时代第一次读,却足足读了半月之久,仍不忍释手。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仿佛是熟悉我的老朋友,洞悉我心中一切的感觉情思。他只是以书信的口吻“随便谈谈”,那亲切的态度和风趣的言语,却使我难以忘记。他引我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一书不仅让我的写作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更让我跟随作者一同思考了一系列美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美?美从哪里来?美有什么特点?该怎样欣赏美?又该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美?……这些思考本身就让我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这些思考对于我平凡的生命而言,意义重大!朱光潜先生在“开场话”中希望读者能把自己的看法写一封回信给他。那么,我的这篇拙文,也算是一个年轻晚辈和先生“跨越时空”的交谈吧!

一、审美的距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朱光潜先生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形象会根据人的性格和情趣发生变化。审美的态度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由此,朱光潜先生更进一步提出:美感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美和實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可见,“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绝不仅仅是指空间物理上的距离,而是摆脱了实际利害的牵绊,抛却功利主义,以安闲自在的态度审视事物本身的意象之美。

这个审美原理无处不得以体现。沿小河散步,走东岸总觉得西岸更美,走西岸又觉得东岸更美,那是因为我们正在散步的此岸或道路崎岖,或泥泞湿滑,或蚊叮虫咬,或藤蔓牵绊,受实际环境影响太多,故觉彼岸较之此岸更美;今之好古者,一个商鼎周镬,或是一块秦砖汉瓦,亦觉得是足可玩味的艺术珍品,殊不知在当时也只不过是盛酒装饭的日常用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纳兰性德对与妻子相爱相守岁月的满心怀念。“围在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这是钱钟书对人生况味的深切感悟。

懂得并把握住这个“心理距离”的审美尺度,于我的教师工作尤其重要。教师的工作每天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如果没有一颗审美之心,是极易生出倦怠感的。以每天的上课为例,我们该如何对其审美呢?首先,专注于课堂本身,则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知识与智慧都是审美的对象。诗意优雅的课堂成就我宁静温婉的人生。我在上课,更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生命,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心心相印,师生的情感思维、生命能量在课堂充分交融,师生亦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如此,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审美课堂。

其次,审美课堂有必要与功利主义保持适当的距离。当前的课堂现状,“要分数,赶进度”,高谈“高效教学”的声音格外响亮。以审美的态度看,让课堂教学的每一步环节都“有效”,如同一个人在享受美食时,给他计算每一口食物有多少营养。如此这般的功利计算,即便再好的美味佳肴,吃到口中也是味同嚼蜡吧。如此苛求的“高效课堂”,对教师束手缚脚,几分钟的缓冲也不允许,一点课堂留白也要反复掂量,这课堂哪里像悠闲的草原牧场?倒像是古罗马的竞技场。审美的课堂绝不是“精巧盆景”,它应该是大自然的春秋草木,充满活泼泼的生气,充满生命的灵性之美。

一个具有审美意识的教师,其本领就在于能够尽自己的能力跳开世俗功利的“如来佛掌”,只聚精会神地享受于课堂和教学本身的美感。我们应当在审美的教育和现实环境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二、生活的趣味: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们要懂得欣赏美,也应该努力创造美。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审美创造的雏形便是儿童的游戏。“儿童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儿童一个世界,儿童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凡美的创造者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教师,引儿童求真向善尚美者,自然也应该是一个美的创造者。如何在庸常琐碎的生活中,多添些乐趣,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呢?我们应像儿童一样初心不改,童心不泯,以“快乐游戏”的心态去积极创造美!工作中,我总愿思考一两个有趣的小课题来做研究。在思索探究中,不仅知识得以长进,而且思想更深刻,于是每天的工作也便在教育教学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焕发出美丽的光泽。

生活中,则要多培养些创造美的爱好。比如坚持写日记便是一个朴素之美的创造活动。悉心写下的日记,于我而言,是岁月酿成的美酒,是灵魂深处的花园,是永远忠诚的朋友。把这些甜咸酸苦的故事记录下来,且过三五个月再来看它,每个故事都是自己成长的足印;且过三五个年头再来看它,每个故事都记录下自己的最好时光。

写诗填词于我则是一个高雅之美的创造活动。每当我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人文古迹之后,抑或有所生活感悟之时,都会用凝练的语言,依照古体诗的格律创作出来。三十而立那年,我独自坐在寒山寺脚下的枫桥旁,遥想唐代张继的千古名句,近想自己内心的彷徨苦闷,且思且吟出一首《枫桥闲坐》:“十年未到枫桥寺,年少豪情半磨光。钟声千载叹不尽,乌啼绝唱满天霜。失落功名人孤影,江上渔火照冷窗。丹枫策策迷烟雨,逆旅诗篇永流芳。”在走过那段短暂的迷茫期后,闲来吟咏自己那时那刻那段生命时光里的“创作”,那份意境美,如清风、若明月、似醇酒……

朱光潜先生在即将结束这场促膝长谈之时,其情殷殷,其辞切切地劝勉我们:“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艺术的生活即情趣丰富的生活。如我这般凡夫俗子,在这“娱乐至上”的时代,也应尽量避免成为俗不可耐的人,努力成为一个情趣丰富而高雅的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发现、多欣赏和多创造些美。诚如朱光潜先生在九十年前即期盼的心愿: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朱光潜美的距离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爱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