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诗说起

2018-05-26 11:29高林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读诗学段古诗

谈及古诗教学,想到了三件事:为什么读诗?读什么?怎样读?

一、为什么读诗

为什么读诗?特别是小学生为什么读诗?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指出了一条“道”:“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照猫画虎,冒出两句话:欲知为啥读,请听智者语。

《论语·阳货》篇有一段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显然,孔夫子之所以大力提倡“小子何莫学夫诗”的原因是看重诗的教化功能。关于此《礼记·经解》有孔子的一段议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以为,到了一个国家,可看出那里教化施行的情况。如果百姓为人温柔厚道,就是施行《诗》教的结果。孔子的这段议论说明,他对《诗》教的功能既认可,又赞同。他对上述观点更為直接的赞颂是《论语》对《诗经》功能的评价:“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随笔《论求知》中有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格物之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在这段话中,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告诉我们:历史不但能给我们提供借鉴,而且承载着文化基因。“数学使人精密”告诉我们:数学不单是一切科学的皇冠,是科学的工具,而且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格物之学使人深沉”的“格物之学”可直译为“自然科学”,在近代,它是研究自然界一般原理的学问。“道德哲学使人庄重”的“道德”常常是与“伦理”连用,用今天的话来讲,伦理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伦理的内化。至于“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之中的“逻辑”仍然是指传统的亚里斯多德的逻辑,确切地说,是指三段论的逻辑。拥有了逻辑的思维,再拥有修辞学的本领,文章作品就能达到思想与修辞技巧的完美统一。至于培根强调的“读诗使人灵秀”,可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读诗可以培养人的诗性。诗人比常人更为敏感,因而更能体认一个时代的痛苦与危机。其二,读诗可以了解文学的兴旺衰落。诗不仅是文学的源头,而且是微缩的文学。诗的凋敝能映照出文学的衰落。其三,读诗可以提升一个民族的想象能力。很难设想,轻视想象力的文学还配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吗?

培根这段话讲了方方面面知识对人的作用,可概括为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育人。

讲诗六十年的叶嘉莹教授一直认为,诗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感官上的直接感受,也就是感官上觉得形象是否生动、美不美,等等。第二层是这种感官上的感受,会不会带来感情上的冲动。如果带来,说明这首诗已经有一定境界了,绝大多数诗能达到这个境界,就算是好诗了。但如果能达到第三层,也就是如果有继续的、模糊的、韵味无穷的联想,就是更好的诗了,往往可以流传千古。叶先生的话告诉人们,读诗、读好诗,不但能获得审美感受,而且能引发情感的冲动与变化,甚至能激活无穷的联想、顿悟思维的火花。

中国古人曾有“诗言志”一说。诗是表达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的更高境界。正因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诗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孔子对诗教化功能的赞美;培根对知识,尤其是对读诗育人作用的分析;叶嘉莹教授对读诗能够激活想象、激活顿悟功能的描述,使我们不禁联想起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指出:“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言“教育”至此,回头再来看读诗的功能,这不恰恰与“教育”的基本性质相吻合吗?所以,读诗是“育人”的必须,读诗是学会做人的径直通道。尤其是对幼学如漆年龄段的小学生来说,怎能不去读诗呢?愿更多的孩子们能读着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诗句一天天长大。

二、读什么

“读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小学生开一份最佳的读诗目录并非易事。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必读诗集要数《千家诗》。现行《千家诗》所选的古诗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虽号称千家,实际只有122家: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的两首七绝。由此可见,即便是流传最广的《千家诗》的选目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笔者以为,小学生应读的基本篇目当按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供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思考;依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的要求为标准;以大致和儿歌、儿童诗相仿的浅近的古诗为首选;参照统编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古诗作为基础的篇目,逐渐形成适合小学生实情的必读古诗篇目。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二年级课本中首次加入古诗。起步阶段入选了“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酷似儿歌一般的“浅近古诗”。如此举动,正如荀子在《劝学篇》指出的那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的“积土、积水、积善”是以形象的方式表明:小学生读诗要注重基础,抓好起步。读好古诗必先读好课本中所选的那一批基础“起步诗”,有了扎实的基础,何愁“成山、成渊、成德”呢!

三、怎样读

说到怎样读诗?先来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两句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字面意思是说: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读多品味,才能知道其中的蕴涵,切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其中的奥妙。其实,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正好与苏东坡所说的意思暗合。

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纵观小学三个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包含着三个相似的关键点:一是每个学段都强调诵读,二是各学段都设有不尽相同的“精思”的要求,三是各学段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把控古诗内容的要求。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不尽相同”是相同大前提之下的必然变化。正因为上述要求的核心理念是相同或相似的,所以小学阶段古诗课堂教学应提倡“以诵读为经线,以精思为纬线”的基本模式。具体说,这一模式的实施要抓住三点:一是要开展诵读训练的教学实施;二是要开展选定精思着力点并引导深入的教学对话;三是最终理解古诗,获得个体感受,完成语言文化积累。

在上述“模式”中,诵读是实施整个“模式”的奠基,“诵读”与“精思”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同步工程,共同指向借助古诗的语言“中介”,从而达到学习古诗的教学目标。

(高林生,著名特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

猜你喜欢
读诗学段古诗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读诗的窗口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