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琴
《秦兵马俑》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范文。课文既有准确的说明,形象的描述,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表达顺序的基础上,教师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言语智慧”,再进行当堂训练实践,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学会怎样说明事物,把事物特点说明白。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制度完善,国富兵强,疆土辽阔,虽然只是短短十五载,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今天我们将透过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一窥秦朝当年强盛的军事实力。
2. 设疑:“俑”是什么意思呢?“秦兵马俑”这四个字连起来怎么理解呢?借助字典或词典理解。(俑: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就是陪葬坑中那些兵马形状的偶人。)
3. 读了课题,你又想了解些什么?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故事说起,在生动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兵马俑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带着疑问,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检查生字词。
穿 戴 披 套 蹬
擎 拿 执 持 握
神态庄重 神态严峻 神态自若 神态各异
南征北战 久经沙场 雄兵百万 所向披靡
指名分行读,要求读正确,并及时评议。逐行理解并分类积累。第1行是表示穿戴的动词。第2行是表示手拿物品的动词。第3行是描写各种神态的词语。第4行是与征战有关的词语。
指导书写“擎”。
小结:学习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积累妙词佳句,天长日久我们也能“下笔如有神”。
3. 屏幕出示文中的长句子,逐句指名读,要求读通顺,并及时评议。
4. 指名逐段读课文,并及时评议。
5. 回到看课题时产生的疑问,你有了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提炼文中生动描写兵马俑动作、神态及将士征战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充分挖掘文本的有效教学价值。指导长句子朗读、指名分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课文,为进一步阅读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2. (出示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哪几个自然段写“规模宏大”?哪几个自然段写“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3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第3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知道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从而对文章的结构和表达顺序有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悟“规模宏大”
1.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是什么结构?(总分结构)
2. 用直线画出直接说明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2、3、4句)
3. 作者是如何说明“规模宏大”这一特点的?小组讨论。(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 第5、6、7句写什么呢?是否多余?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这几句并不多余。作者发挥了联想和想象,从观感的角度,侧面衬托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5. 研究作者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
第2自然段先总写兵马俑______________的特点。接着围绕这句话,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直接说明这一特点,语言平实。再用生动的语言,从 角度侧面衬托这一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
【设计意图】 说明文是特别关注“段”的写作的文体。课文第2自然段写作思路严谨,讲究结构的精致与手法的运用,既是写作教学的范本,又是训练阅读分析能力的典型材料。其中总分结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很容易把握的知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中年级的说明文教学中也有涉及。先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事物特点,再从作者观感的角度生动描述进行衬托的构段方式,是本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五、写法迁移,课堂练习
1. 屏幕出示古诗《咏华山》,并附有华山简介。
咏 华 山
寇 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華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华山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南峰海拔2154.9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
2. 写法迁移,练习写话。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依据《咏华山》这首诗,写一段话,说明华山“高”的特点。
华山真高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南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差不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楼那么高。游人登上山顶,举目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头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知识,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转化为技能。此处写话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第2自然段中习得的说明事物特点的言语智慧,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