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8-05-26 11:29盛慧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4期

盛慧

《第一次抱母亲》记叙了“我”、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场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戴。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动人的故事情节,感悟母亲的胸怀和儿子的孝心,还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才算得上一节真正意义的语文课?笔者在教学中渗透全脑教育理念,切入语用,关注思维,将目标定位为能根据人物特点读好对话,明白对话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且学以致用。

一、对对子,理清课文脉络

师:(板书母亲)读读这个词语,你心里什么感觉?

生:温暖,在这样寒冷的天气,我也不觉得冷。

师:多么神奇的词语啊!课前你写了哪句话赞美自己的母亲?

生: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没有母爱,就没有世界。

师:每个人都很爱自己的母亲,《第一次抱母亲》就是写给母亲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写的?走进课文之前,咱们一起来用文中的词语对对子。

师:母对(子),轻对(重)。在课文里,轻指什么轻?重指什么重?

生:母亲的身体轻,母亲的责任重;母亲的体重很轻,但儿子觉得母亲很重。

师:高大对(瘦小),瘦弱无力对(力大无穷)。

师:请你把瘦小的瘦写到黑板上来。

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字,你能解释一下这个字吗?

生:瘦字是病字头,代表瘦小的身体有点病恹恹的感觉。

师:真棒,请你当小老师,在第二个田字格里教大家写这个字,好吗?(学生边范写边讲解写这个字的注意点)

(师生继续合作对对子:伤心对难过 羞惭对愧疚 责备对责怪 叮嘱对吩咐)

师:请看屏幕中红色的词语,和你在自学导航里填得一样吗?如果一样,加上一颗★,如果不一样,请订正。

【评析】全脑语文课堂关注“理解与运用并重”,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积累。对对子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初步感知人物情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主要脉络。

二、比较“抱”不同,感受选材之新

师:仔细看刚刚填写的三行红色的词语,横着看,每一行词语分别写谁?

生:母亲、儿子、护士。

师:课文围绕这三人描写了抱母亲的事,重点词语是“抱”。文中描写“抱”的语句有哪些呢?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小组内可以小声交流。

师:读读这两处语句,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生:两处的“抱”有什么不同?

师:完全正确!表扬你,因为你会深度阅读和理性思考。两处“抱”有什么不同呢?小组研究一下吧。

生:第一处是用力抱,第二处是轻轻抱,力度不同,读起来也不同。

生:两处抱的力度不同,情感也不同。

师:课文主要写“抱母亲”,但直接描写“抱”的文字仅有85个。猜猜老师又想问什么问题?

生:课文其他文字写什么?

生:课文为什么要这么写?是不是走题了?

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其他文字在写母亲、儿子、护士的对话。

师:聪明,就是写对话!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全文500多字,描写“抱”的文字只有85个,走题吗?

生:不走题,对话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两次“抱”是有变化的,且说清了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有道理。让我们共同走进对话,读一读,验证这些理由是否正确。

【评析】全脑语文课堂非常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从文章写法入手,引领学生大胆质疑,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这样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开展深层阅读,逐步解决问题。

三、品人物對话,领悟角色内涵

(邀请1个小组直接读人物语言,要求读谁就要像谁)

师:我赶紧喊一声“妈”,这声“妈”是慢慢喊出来的吗?

(学生又读一遍,喊声变得急促)

师:“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读到这句,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难受。

师:那你要读得难受。请你再读一次。

师:“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中气十足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对呀,读谁心里就要想谁,读得就要像谁,再读一遍。

【评析】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而读通读懂则是品读对话内涵的前提。教师十分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重点语句和课堂生成,引导学生学会读对话的方法——读谁心里就要想谁,读得就要像谁。学生在一遍遍个性化的体会与朗读中,思维得以培养和提升。

四、认知情感变化,深情朗读

师:这些语言是有变化的,聚焦护士的话,如果都用一个调子读,行吗?

生:不行。

师:护士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生:护士先是责怪,接着很疑惑,然后是敬佩,最后很感动。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变化吗?

(学生读,读出了情感的变化)

师:再读读儿子的语言,儿子的情感如何变化?

生:儿子先是焦急的,因为他急着抱母亲;然后变得难过,他竟然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接着变得愧疚,因为太不了解母亲了;最后很感动,想要抱母亲入睡。

师:母亲在全文中只说了3句话,这3句话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变化?

生:先是平淡的,觉得自己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没什么特别的;然后变得高兴,因为儿子竟然记得这些事,还有点难为情,因为不好意思让孩子抱;最后母亲很欣慰,因为孝顺的儿子要抱她入睡。

师:你们看,母亲、儿子、护士的语言中,语言在变,情感在变,情节也在变。哪个小组能用朗读再现他们的情感变化?

师:同学们,故事的最后,“我”轻轻地抱起母亲哄她入睡。再看这个“抱”字,你是不是觉得它和“报”很有渊源?

生:抱母亲是在报恩,报答母亲的恩情。

师:是啊!“我”是在抱母亲,更是在报答母亲的恩情!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把所有的情感释放在课文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吧!

【评析】全脑教育理念注重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因为只有全部大脑参与到无干扰的学习中,学生才会时刻积极地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与文中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真正退出了“教”的舞台,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究,感悟人物的情感变化,品读语言的跌宕起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建构了“真思维”。

五、忆课堂收获,冥想回顾新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刚刚你的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这些关键词?(屏幕显示:抱——报,对话,语言在变化,情感在变化,情节在变化)课后,把你想到的内容用线条连起来,就是属于你的思维导图啦。

【评析】全脑教育理念注重把语文课堂创造成一个和谐的课堂社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新知学习结束,让学生静静回忆课堂所学,并注重在学生回顾的基础上用关键词总结重点内容,这样的回顾,学生的收获不仅是新知,还有更高层次的思维。

六、课堂试身手,拓展运用新知

师:如果有这样一篇文章,(屏幕出示)

晚饭后母亲收拾完家务,坐在椅子上洗脚,可能是水兑得不太热,母亲感觉不舒适,她请我帮她加点热水。我拿过热水壶,走到母亲身边,往脚盆里加了点热水。

…………

我把手伸进水里,轻轻地撩起来,冲洗着母亲的脚,再小心地抚摸着脚上的老茧。我抬起头,看见母亲正在擦拭眼中的泪花。

师:开头一段写洗脚,结尾一段也写洗脚,那么中间的部分会写什么呢?

生:人物的对话。

生:写对话时要做到人物的情感在变化,语言在变化,情节也在变化。

师:可能有什么人出现?会说些什么呢?能仿照课文的样子写出来吗?别忘了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想想你写的内容要表达的是什么,要突出这个中心。

【评析】不少教师对语文课的总结往往偏重于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但是语文课的总结更应该体现在语文知识和方法方面,这也是全脑语文課堂特别注重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十分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用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一写作方法展开教学的。因此,师生总结时就很自然地围绕这堂课学到的“对话在进行,情感在变化,情节在发展”的方法展开,再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学以致用,深化所学。这样,学生是在“真学语文”。

(此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资助课题 B-a/2015/02/032《基于全脑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