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潜入心,润人细无声

2018-05-26 11:11王绪泽
教育界·中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教材

王绪泽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促进健康心理素质,健全完整人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主阵地上通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语文活动、教材挖掘等多种手段与方式,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年龄在13—16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前期,正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提出那么多的期望与要求,他们承受着无比沉重的心理压力,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迫在眉睫。今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内容”也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虽然现在许多中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笔者认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作品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文章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诸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为状物散文,文章写景丰富多彩,氤氲生辉,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教师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交代、语言表达的赏析等指导,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着重把握了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涵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诗人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想到普天之下众多同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劳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载体,利用语文在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语文课堂教学为阵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知道是在歌颂春天,赞扬春天的美好。但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段抒情文字,它的内涵不仅是赞美春天,还是在追求春天般的美好幸福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作者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以前有过吗?(2)这样的生活给人怎样的感受?(3)怎样才能创造出这样的生活?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讨论后,教师从文段中归纳出“新”“美”“力”,可以看出,这种生活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是不曾有过的,它必须通过“力”的创造才能实现,作者抒写《春》正是在用“力”描绘这样的生活并为之奋斗。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难道不是作者描绘的那种生活吗?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具有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人不自觉地在语文课的学习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接受思想的启迪。

2.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渗透。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冶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指导教学,除了培养其作文能力,还可以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谈上网的利与弊》等作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思考过、关注过,这类问题已不单单是作文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如何健康成长、如何取得成功的切身利益。

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平常的表现比较内向、沉默,不愿与人交流,老师或者家长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时间久了,他们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心理疾患”。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随笔的方法使之排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

三、丰富语文活动,加强多样的心理健康引导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开展朗诵、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凸显学生的自我意识,锻炼他们的能力,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展示他们的自我价值,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获得自信。也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小品、相声、舞蹈、课本剧等,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情景中,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发展。事实证明,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心理素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学习、生活的每一天,都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命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