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利创意英译如何进入英语文学

2018-05-26 06:55王雪
文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英语文学韦利阿瑟

王雪

内容摘要:阿瑟·韋利是英国比较有名的汉学家,以《中国诗歌170首》为代表作,其中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这一作品的出现,让诗歌走入西方社会群体的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元素的延伸,在英语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阿瑟·韦利所著《中国诗歌170首》韦利,探讨韦利创意英译如何进入英语文学。

关键词:阿瑟·韦利 英译 英语文学

阿瑟·韦利是比较有名的汉学家之一,自小热爱语言与文学,致力于将中国古典名著译成英文,创意英译得以实现。阿瑟·韦利的著作颇多,大多被收录于英美诗集中,可以说,阿瑟·韦利为中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英国文学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诗歌170首》是阿瑟·韦利的代表性译作,他的创意英译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中国诗歌170首》与译者权威的确立

阿瑟·韦利生于英国,家庭氛围和谐,所接受来自犹太人的教育,这就为韦利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拉格比学校和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是英国较有名的学校,韦利在这两所学校就读后,工作在大英博物馆。1917年,韦利投入到中国诗歌的翻译中,直至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成立,韦利在其学刊上发表了英译的诗歌,广受好评,这是韦利在中国诗歌翻译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韦利所翻译诗歌的刊登,引起了出版商的高度关注,对韦利所翻译的诗歌给出了高度称赞,《中国诗歌170首》的出版,奠定了韦利在中国诗歌英译方面的地位,印刷版次数量明显增加,韦利创意英译走进了英语文学,并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诗歌170首》的出版,为韦利的诗歌英译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一段时间内,韦利诗歌英译数量明显上升,翻译诗集得以出版,韦利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顺应社会潮流与文学观念,创新了诗歌英译方式,在当时的英语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利《中国诗歌170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1922-1962年期间始终保持相当稳定的需求,韦利在中国诗歌翻译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2.创意英译将中国诗歌引入英语文学,走进英语读者

在文学翻译中,由于诗歌具有一定民族特性,传递独特的意境与内涵,并且形式特殊,在表达方式上,诗歌形式及文学意境往往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若想传统的表达方式加以转化,所翻译的效果各有不同,因而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难度较大。

韦利在对中国诗歌进行英译时,以《中国诗歌170首》韦利,其以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为依据,侧重于翻译民族风格的及与大众生活相关的诗歌类型,尊重简约自然之风,语言质朴且易于理解,展现诗歌中的深刻内涵。韦利在诗歌翻译中避免选择大量注释的诗歌,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下,韦利积极顺应文学思潮,就其在诗歌英译方面的文学观念来看,与当时有名的译者庞德高度一致。韦利在对中国诗歌进行英译时,不受维多利亚诗风的限制,勇于突破创新,以自由体进行翻译,在全面把握中国诗歌形式的基础上,在英译的过程中优化诗行结构,创新了诗歌译法,在当时的英语文学界轰动一时。

由于诗歌的翻译难度较大,因此在内容与形式上,无法令中国诗歌完全忠于原作品,而韦利在中国诗歌英译方面采用自由体,突破了经典的诗歌英译结构,语言风格质朴,以归化方式对诗歌标题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诗歌英译的理想效果。钟玲以“创意英译”对韦利等人在中国诗歌英译方面的做法加以概括,具有一定准确性。

以韦利《中国诗歌170首》中《子夜歌五首》为例,韦利的创意英译体现在文本拟议选择倾向、翻译策略等方面。具体来讲,汉语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结构特殊,在英译的过程中需将诗歌内容融入到英语语言结构中,以便于英语读者品读。而在汉语诗歌向英语文学转化的过程中,部分文化信息发生改动甚至会丢失,这就势必会影响中国诗歌英译的整体效果。而在韦利创意英译的过程中,基于叙事和抒情的角度出发,促使诗歌的基本内涵得到诠释,细节部位在情感的表述上甚至优于原诗,这就便于读者品味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情节,感知中国文化魅力。中国诗歌中,其内涵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存在密切联系,情感表达上也更为细腻,若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无法准确运用词汇来表达,则西方读者无法准确体会诗歌中所描述的情感,甚至会读不懂。尤其是中国诗歌标题或长或短,标题设置的依据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依据诗歌内容而设,有的是依据诗歌感情基调而设,有的则是依据季节或时令而设,因此诗歌英译过程中标题的翻译难度较大,遇到简短标题时还比较容易,若遇到长标题,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一旦翻译不到位,就会严重影响诗歌英译的质量和效果。韦利创意英译在标题翻译方面,也具有一定独特性,以《中国诗歌170首》为例,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标题,感知韦利创意英译的具体表现。在韦利创意英译中,将“上山采蘼芜”译为“Old And New”,将“感旧纱帽”译为“The Hat Given To The Poet By Li Chien”,将“感遇诗三十八首”译为“Business Men”等,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韦利在对标题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对诗歌标题进行改动,或结合诗歌内容重新拟定标题,或在诗歌题目基础上加以拓展或调整,促使诗歌创意英译后期标题更加简明扼要,这就便于英语读者感知诗歌内容。以《初与元九别后梦见之及寤而书谪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为例,若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进行直接翻译,即便是配上解释语言,英语读者仍无法深刻领会诗歌内容,在这一方面,韦利于诗歌英译、翻译策略方面充分体现出其创意性。

汉学家韦利作为一名西方的译者,其在诗歌英译过程中以西方逻辑思维为基础,将中国诗歌创意英译,基于对诗歌的理解,创意英译后的诗歌表达上更具感染力,这就是韦利创意英译的成功之处,韦利创意英译走进英语文学,走近英语读者。

3.韦利创意英译对现代英诗的影响

自韦利成长以来,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精通多门语言,后期自学汉语,韦利在工作期间刻苦钻研,文学修养与语言能力也显著提升,韦利的首次出版是自费的,他将这些诗歌赠送给朋友,这些都为韦利创意英译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英译工作的展开,韦利的英译热情得以激发,在中国诗歌翻译方面的潜质被当时著名的美学评论家弗莱所发掘,韦利创意英译得以实现,并受到当时英语文学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好评。韦利创意英译的开展,将中国诗歌引入英语文学,对现代英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1977年美国诗坛盛会中指出,中国诗歌英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庞德、韦利、宾纳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者所翻译的中国诗歌在现代英语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有的堪称经典。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为西方群体了解中国诗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韦利创意英译,启发了很多当代诗人,使得现代英诗创作方面更具特色,无形中推进了现代英诗的发展。

美国卡洛琳·凯瑟就是深受韦利启发的比较典型的一位女诗人,曾获得普利策奖项,韦利《子夜歌五首》中,《莫愁乐》第二首被韦利当做《子夜歌》之一而收入,犯下一个美丽的错误,但却对卡洛琳·凯瑟的思维产生冲击,在感知其中美丽爱情与矛盾心理后,她围绕韦利创意英译中国诗歌这一题材,基于韦利英译诗歌中的结构与元素,创作了一组诗歌,并以“向韦利致敬”作为副标题,在诗中,卡洛琳·凯瑟基于韦利英译诗歌基本框架之上,以女性特有情感将细节融入诗歌中,使诗歌更为丰满,由此可见韦利对卡洛琳·凯瑟思维影响之深。

韦利创意英译让中国诗歌走进英语文学,增加了中国诗歌的异域韵味,抛开韦利译本中的错误不谈,韦利创意英译的主题、基本结构、元素与风格等都对现代英詩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韦利创意英译达到一定高度,国内外有许多中国诗歌英译的译者,但却很少能够达到韦利的英译高度。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当代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指出,中国诗歌译者基于原作者可接受的特定文化体系出发,力求与另一译者和读者所认可的文化体系之间建立平衡,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译者是基于原作文化体系之上重写风格,这与译者在知识水平、意识形态、文化体系等方面的层次高度存在一定联系,因而中国诗歌英译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而韦利创意英译的实现,将中国诗歌引入英语文学,促使西方社会群体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诗歌,是他令英译东方古典更具吸引力,为西方读者开启了思考的窗户,便于其眺望东方文学。正因为如此,韦利创意英译获得巨大成功。就连国际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在自述中谈到韦利,称韦利所英译的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翻译的中国诗歌堪称不朽之作,并在其中引用“居然”、“竟然”类词汇,可见季羡林先生对韦利在英语文学界的地位作出超高评价。韦利创意英译就这样走入英语文学,并对现代英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韦利创意英译是英语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方社会群体了解中国诗歌创造了条件,韦利创意英译深深的影响着现代英诗,通过引入新的文学形式与观念,为英语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韦利创意英译推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洁.阐释学视阈下阿瑟·韦利的诗歌译介[J].江苏社会科学,2016(04):186-192.

[2]梁真惠.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1):89-93+97.

[3]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4]李玉良.阿瑟·韦利《诗经》翻译中的人类学探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08:15.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猜你喜欢
英语文学韦利阿瑟
大侦探福尔摩斯
大侦探福尔摩斯4
爱心圆
爱心圆
没有秘密的树洞
美国死刑犯:七次躲过行刑,续命33年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高职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路径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
少年十五二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