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摘 要:作为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的职责,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使命,无论学生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落后的,无论是遵守纪律的还是经常违纪的。在调查中,多数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沟通方面的,沟通不畅,缺乏交流平台和沟通渠道,既是现实,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公正、不尊重、不平等,成为影响师生沟通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没有沟通交流,就没有健康的关系,就没有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沟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0
作者简介:杨 峰(1984—),男,甘肃庄浪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农村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一、师生难以沟通的现状及原因
1. “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填鸭式”教学的显著的特征就是交流的缺乏,学生尽管在听,但由于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对象,课堂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课堂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只注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指令去做,去发现、去掌握知识,那么,当没有教师的指令时,学生面对问题时就会不知所措。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通过情感交流,让学生真心感悟,才会给学生形成一种能力,才敢于和教师交流、沟通。
2. 传统教育的学生观压抑学生发展
传统教育的学生观过分强调学生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而不关心学生潜在的状态,忽视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发展可能性,重视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评价,如经常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归结为好、中、差,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教师习惯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難以沟通,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少数优等生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而多数学生则被教师冷落,对学习失去信心,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变得厌学,甚至与教师有抵触行为。
3. 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畸形的评价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谓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知识与技能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没有减弱的趋势,学生面临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多,学校评价机制仍然以学业成绩为标准,教师在抓学生学业成绩方面毫不放松,考试的压力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非常紧张,教师时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更谈不上相互沟通。
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之对策
1. 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缓解学习的压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这要求教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这是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的基础。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分欣赏,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让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不要因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理解所学的内容,担心被老师批评,对自己影响不好,因而羞于与教师沟通。
2.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有的教师担心“探究”“活动”会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没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合作伙伴,自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没有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构建,使教育变为“驯兽式”的单项活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沟通。
3. 巧用情感评价,使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要用一双锐利的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用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一个评价,以鼓励为主,达到激发、强化学习动机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关心自己的学习,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与教师沟通,消除学习中的困惑。
4. 平等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
教师不应偏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应多关注中等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可定期与学生谈话,拓宽沟通渠道,开设教师信箱、书信箱等。教师应放低姿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和学生交流,多关心学生。师生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不要冤枉学生,要讲道理,不要动辄向家长告状。学校班级应多开展活动,如辩论会、交流课、游戏等,让师生参与其中,增进沟通。学生要有自制力,应当遵守纪律、尊重教师,多向教师请教问题,主动与教师沟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开展多种活动,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管制式为朋友式。同时,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特点,给他们更多关爱、更多机会,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黎亚贤.小学师生沟通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屠荣生,唐思群.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