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绪文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呢?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习中的质疑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自己或同伴提出的问题,讨论时也格外投入。学生只有处于轻松的心境,思维才活跃,才能点燃求知的欲望。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问,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只有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强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教师应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产生疑问。
二、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从课题上寻问题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课题自主质疑,他们往往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切入口,把疑设在“点子上”。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明白好多问题。学习一篇课文,首先应依据课题进行提问。如学习《将相和》一课,看到课题便可这样想:“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相”为什么和好了?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
2、抓住重点句中的中心词提出问题
重点句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有重要作用,抓住这些句子中的中心词设疑,能帮你更好的理解句子,甚至全文。如《西门豹》一课中有一句话,“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上的邺。”抓住这句话中的“管理”一词可这样设疑:1、邺在管理前是什么样?2、西门豹是怎样管理的?3、管理后的邺有什么变化?再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句子,抓住“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个词设计问题如下:课文写风景优美的段落有哪些?写物产丰富的段落是哪几段?优美的风景体现在哪些景物上?豐富的物产又是什么?
3、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题
阅读课文,要读后思前,想想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联系前文,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划出来,提出来。如,读到《将相和》一文中“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一句,可联系前文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便宜”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秦王没占到便宜?”3、是谁没让秦王占到“便宜”?
4、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找问题
一些课文中的标点能透露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抓住这些标点设疑,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针对此句,可这样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
5、揣摩人物内心。有些文章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只写了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此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来透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月光曲》中有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一曲弹完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再弹一曲?”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揣摩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找出可能出现的原因。
6、从看似语言表达有矛盾的地方提问题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写“老奶奶”,“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读到这一句就要想:前面写老奶奶焦急,后面又写她耐心,是不是作者用词有误?
7、根据文章的特点提问题
根据文章的表达特点及体裁特点去提问题,理解问题,就会学得更深入。如《新型玻璃》一文介绍了几种玻璃的特点、作用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各自然段的结构都相同。针对第一自然段可这样提问:1、什么是防盗玻璃?2、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当然,文中质疑的地方还有很多,像从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质疑,从课文的表达形式方面质疑,从过渡段、中心句方面质疑,从词句的理解方面质疑等等。只要同学们注意留心,注意总结,久而久之,就能提出许多问题,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解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师应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学过程要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质疑后,对一目了然的问题,不妨抽生互答;重点问题可以分组采用讨论法、实验法、画图法、朗读勾画法等。这样学生在探究中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在合作中愉快、轻松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