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在通向诗词深处的路上

2018-05-26 12:59梁秀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镜湖琵琶手法

梁秀娟

古诗词中运用正、侧面描写的写法,俯拾即是,亦是历届高考试卷命题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要想准确无误地掌握这种手法,必须多读多背多鉴赏,须从以下几步做起。

一、剖析概念,从课本里提炼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正面描写就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就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以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同时,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如,课标修订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琵琶行》一文,文本第二段重点描写了琵琶声乐,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可以让学生朗读“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咋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诗句,教师紧接着说:这是从正面描写琵琶女的演奏,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又说:课文还从另一个角度描写琵琶女演技的卓绝超群。接着请学生读出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等,这些语句都是侧面描写,用“客不发”“秋月白”“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才艺卓绝。教师通过借用课文中学生熟悉的诗句,归纳出正、侧面描写的写法,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高俊奇伟之势;而“天台一万八千,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用“天台山”与“天姥山”进行对比,从侧面烘托出天姥山的高俊奇特。通过这种分析,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侧面描写手法的理解,使学生学到了鉴赏诗词描写的方法。

二、对接高考,向诗词中延伸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一,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可以运用电子版出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然后,让学生比较:白诗的一、二句与王诗的第二句各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学生运用上面的鉴赏方法,很容易答出: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而王诗第二句则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所以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就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了出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可以洞察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正确的赏诗词析,提高了答题速度,课堂效果明显。

三、学而致用,走进诗词深处

可以用电子白板出示下面这幅绘画:有罗高校园镜湖及周围景物的图片,让学生运用正、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个描述性的片段或一首诗词。教师首先做示范,展示自己所写的一首诗:《秋语》:“镜湖明鉴浮绿萍,茂林修竹簇水渚。蓝天柳丝湖中映,亭台楼阁翰墨著。林中葱茏悦鸟性,湖光水色空人心。耕耘苗圃育学子,挥毫落纸书人生。”这首诗,教师运用了正、侧面描写,首联和颔联是从正面描写镜湖水中及湖四周的美景,颈联和尾联采用侧面烘托,颈联中的“悦鸟性”与“空人心”相对应,写出了鸟儿的怡然自乐、湖水的澄澈、环境的静谧,营造出了安静、祥和、和谐的氛围,传达出了师生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情意。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师生静心读书,潜心钻研;在这个才墨之薮之地,教师静心培养学子,书写灿烂的人生;在这个金秋的学季里,师生不仅有勤学苦读、三点一线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教师的躬身示范达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欣赏完教师的诗作之后,掌声雷动,欢呼雀跃。接下来学生踊跃登臺,深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写的诗篇。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斗志昂扬,情绪高涨,学习劲头十足。这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艺术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镜湖琵琶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我和我的琵琶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游镜湖公园
镜湖
镜湖
夜游天镜湖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