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小学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数学学习能为今后高年级的学习打基础,学习数学还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数学学习对学生审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审题能力越强、审题技巧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此,教师开展教学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简介:韩唤弟(1968—),女,甘肃武山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教授新知识时,一点即通,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之中却频频出错。通常,教师会将其归为学生不够仔细、不够细心,但客观上是学生审题能力欠缺导致的。究竟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得到提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读题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数学审题、解题也是同样的道理。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题意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第一个步骤。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告知学生不用忙着做题,应在认识思考题目内容、正确理解题目意图的基础之上再解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仔细、反复阅读题目的习惯,引导学生用心去读题,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懂、读准、读顺,将题目中的重要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心口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应做到眼、手、心三到位,读题过程之中应边思考解题方法,确保解题步骤准确。比如,在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以下这道应用題:上午动物园共有234名游客入园参观,但是中途有89名游客离开了,但是下午又来了79名游客入园,请问现在动物园内共有多少名游客?引导学生多次默读题目,让学生明白整个解题需要两个步骤,按照顺序一步一步来,234-89+79=224;同样转化思维,也可以计算中途出园与下午入园的人数差:87-79=10,在原来人员基础之上减去人数差即为234-10=224。通过让学生多次默读,真正弄懂题目,进而做到准确解题。
二、培养学生关键词的获取能力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面对题干中包含的数据较大、文字叙述部分较长时容易失去方向,无法肯定题干中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在阅读过程之中很容易将题目的关键部分遗漏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学情组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获取题目的关键部分,引导学生学会给题目划分层次,确保抓牢题目的中心。面对文字叙述较长的题目,题目中关键字词是学生解题的纽带与核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语言形成正确理解[1]。比如,在题目中有“倍、比”等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题目。比如,在以下这道练习题中:植树节,5年级4班植树共计216棵,是5级年3班植树总量的2倍,请问5级年3班植树多少棵?题干中,应牢牢抓住“是5年级3班植树总量的2倍”这句,然后分析是谁植树总量是5年级3班植树总量的2倍,通过题干得出5年级4班的216棵是5年级3班植树数量的2倍,从而列出算式216÷2=(),通过计算可以得出5年级3班植树的棵数了。
三、结合学生实际巩固审题能力
学习中的问题都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数学问题同样如此。数学应用题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生活之中常见的词语。但是同一用语在数学领域与生活之中的含义可能会存在差异,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明白这些差异,让学生利用数学眼光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例如,以下两个问题:①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200元,商家出售后有10%的获利,请问商家衣服售价是多少?引导学生明白“获利”一词的意思表示为商家售出价格高出成本价的10%,学生理解“获利”一词的含义之后则能够快速作答。②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200元,同样这件衣服上个月的售价为220元,而该件衣服本月售价便宜10%,题目中的“便宜”一词代表本月这件衣服售价相比上月售价要便宜10%,并不是比衣服成本便宜10%,可见只有正确理解关键词,学生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上述例子中的“获利、便宜”等词语的含义十分相似,学生容易搞混淆,对此教师平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收集常用词语,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为审题,学生审题是否正确直接决定学生解题是否正确。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致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学生相适应的审题方法,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符巨勇.小学期间怎样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措施研究[J].才智,2015(15):94.
[2]郑梅娟.读题、审题——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途径[J].新课程(小学版),2014(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