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硬仗必须打赢

2018-05-26 01:21
创造 2018年3期
关键词:云南省攻坚精准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啃下三大攻坚战的硬骨头,脱贫攻坚就是其中之一。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听取四川、云南、宁夏等9个省区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并就打好今后3年脱贫攻坚战作了重要讲话。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其中提出,2018年,我国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异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云南,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贫困人口从804万人下降到258万人。但目前,云南仍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还有33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全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陈豪3月6日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

信心不仅来自中央关怀,“还有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上海对口帮扶贫困县。其他还有全社会支持。比如全国工商联,就将民营企业联系到云南来帮扶。当然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努力奋斗”,陈豪表示。

强化组织引领 凝聚扶贫合力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扶和投入。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云南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发出了“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时代强音,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种扶贫模式精确发力,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基层党建“引领扶”——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讲,必须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近年来,云南省通过选派工作队员助力脱贫攻坚、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培养致富带头人等举措,形成了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党徽闪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2017年,全省共1.36万名省州市县领导干部,1.76万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包88个贫困县和8502个贫困村,5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194.5万户贫困户,构建起了脱贫攻坚城乡联动机制。全省共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7068支,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38492名,选派第一书记6918名,全覆盖42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行项目、资金、责任3个“捆绑”,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已有5200余个村实施“股份合作”经济项目,2000多个贫困村因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甩掉了“空壳村”帽子。省委组织部联合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省财政厅等部门发起“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四年来已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95.33亿元,扶持58.96万名党员群众创业致富,助推9.53万贫困户、28.61万贫困人口脱贫,探索了“党组织+金融+党员”的脱贫致富路。

云南省还在乡镇设立“农村党员干部实训基地”,产业示范村设立“实践教学点”,目前已培养贫困村党员致富带头人1.5万多名,为培养农村能人、推动农村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和实现全面小康搭建良好平台。

社会力量“参与扶”——

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很多珠海市民的朋友圈都被云南省怒江州的西红柿刷屏。由于怒江州上江乡的西红柿滞销,珠海农控集团主动伸出援手,把怒江州的西红柿运到珠海,一度引发市民抢购热潮。爱心行动使得当地的西红柿收购价格从0.1元/斤上调至0.9元/斤,为当地农民挽回了一部分损失。

这是珠海市民间支持怒江州扶贫的小善举,也是珠海市、怒江州开展东西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8月以来截至2017年底,珠海市通过各种渠道共向怒江州投入各类资金2.814亿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30个,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800人,为怒江州人民脱贫点燃了希望。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作为一个西部贫困省份,受制于有限的财政收入,云南的脱贫攻坚工作必然离不开各方社会力量的支持。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健全完善社会扶贫工作机制,东西协作帮扶、企业扶贫等社会扶贫方式在云岭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在东西协作帮扶方面,在云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上海市委年初派来了第十批75名援滇挂职干部,实现了沪滇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74个县全覆盖。

在企业扶贫方面,云南省协同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5家企业集团,帮扶布朗、阿昌、怒、普米、景颇、拉祜、佤、傈僳等8个少数民族精准脱贫。截至2017年底,5家企业集团帮扶资金到位32.5亿元,帮扶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通过设立希望工程“爱心励志基金”,云南青基会为家庭经济困难、脱贫愿望强烈、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支持子女上学的农户提供无息贷款。这种“授人以渔”的公益扶持基金,迄今已先后在7个州市的16个县(市、区)实施,为1471户家庭经济困难青年贫困农户每年提供无息贷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手工业项目,累计为农户家庭增加收入达728万元,资金的收回率达99%以上。

资金难题“金融扶”——

脱贫攻坚,资金是关键。近年来,云南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精准上下功夫,做大扶贫投入“蛋糕”,初步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助农取款点等协调配合、共同发力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格局。截至2017年6月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000.57亿元,同比增长35.62%。

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云南省在开远市、砚山县、剑川县、鲁甸县、景谷县、富民县6个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大理市、丘北县、武定县3个县进行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云南省各级农村信用社创新推出了“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等信贷支持模式,富滇银行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技术合作取得进展,浦东发展银行设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扶贫投资发展基金。

科技人员“智力扶”——

发展产业离不开技术支撑。让科技之花在贫困地区常开不败,才能让被帮扶的贫困群众再也不会为贫穷所困。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启第四场“代表通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手拿大洋芋亮相。作为一名“院士”代表,朱有勇最希望把“科技扶贫”四个字叫响。近年来,他率领的研究团队推广的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示范和应用已成为科技扶贫的成功典范。

2016年以来,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朱有勇团队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和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开展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项目示范点建设。短短一年时间,冬季马铃薯的文章在澜沧县越做越大。从目前收获冬季马铃薯的两个村来看,虽然产量增加对收购价格有影响,但每亩地依旧可以为农民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以科技之功助力脱贫攻坚,朱有勇说,明年,科技助力的“新农业”将在澜沧县推广到2万亩,届时将带动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好的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科技和市场,没有很好地把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这一现状,云南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也正在通过加强对农村群众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来加以改变。此外,在定点扶贫工作方面,已经有大量的院士、博士战斗在云南的脱贫攻坚第一线,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大量贫困群众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 释放脱贫动能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难在可持续。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突破常规的思路和办法,在用好外力的同时充分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从而确保脱贫成果有质量、可持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畅通交通补短板——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我国多年扶贫工作中让人耳熟能详的口号之一。云南不少贫困地区山高谷深、江河纵横,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落后,直接造成农副产品销路不畅、旅游资源无法开发,导致发展滞后。对这一痛点,许多昭通人有着切身的体会。“交通不通、困在路上,制约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市长郭大进说,交通落后是昭通最大的瓶颈和最短的短板。

“交通先行战略”成为昭通市最重要的扶贫战略之一:请来国内外一流的团队开展地方高速公路技术指标课题研究,成为全国首个编制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地方性标准的州市。目前,一条全长115.648公里的宜毕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兴建中。“该条高速公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达到了保障通行能力、减少土地征用的目的,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路域生态环境、降低建设成本。”郭大进自豪地说,昭通其他9条在建高速公路上同样采用该标准,节约了约20亿元建设成本。

交通运输发展畅通了昭通市的发展血脉。目前,昭通大山包地区正在新建一条55.32公里的一级公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加快了沿线贫困乡镇脱贫出列的步伐,大山包旅游景区也因此走向世界,还举办了国际翼装飞行大赛。

茶产业已成为云南省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

要致富先修路,昭通市的交通扶贫探索告诉我们,交通畅达了,扶贫才会有好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扎实推进《云南省“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设立交通产业基金,按每公里2000万元补助标准,支持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在落实省级每年10.3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PSL贷款,为交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精准发力,加快贫困地区旅游路、产业路、生态路、资源路建设,合力走出了一条扶贫新路。在滇西片区,云南编制“直过民族”地区、沿边地区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规划,已开工1999公里;在乌蒙山区,累计投入部省补助超250亿元,打通了高速公路南北大通道;在石漠化片区,围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突出抓好大动脉建设;在迪庆藏区,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改造、县乡道改造及农村公路建设为主要支持方向,两年来累计补助资金44.6亿元。

主抓产业促增收——

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重头戏”。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近年来,云南省立足特色抓基地、培育龙头市场和扶贫到户增收,使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地制宜选产业,云南省全面梳理贫困地区553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清单,重点推动在脱贫中成效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现差异化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避免产业选择上的一哄而上、同质竞争,使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更精准、更有力、更显效。

坚持“规划+扶贫”,发挥优势选准扶贫产业,省农业厅联合省扶贫办等8部门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组织88个贫困县制定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以规划统筹全省产业扶贫工作。

不断调整种植养殖产业结构,通过茶叶、蔗糖、花卉、葡萄、咖啡等特色产业,目前,云南省已经让600万蔗农、千万茶农和10万花农收入增加,带动深度贫困农户彻底脱贫达21%。

从养殖业带动脱贫效果上看,仅昆明正大集团、曲靖双友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方式发展养猪、养鸡等畜牧产业,带动农户超过30万户。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一批特色产业正加快培育,例如大力发挥在海拔、土壤、气候等方面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松茸、虫草产业,以及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等。香格里拉的葡萄酒产业正实现快速发展,生产的红酒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向高端市场,为地方经济和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务院重点扶持贫困县巍山县,该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走“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带动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加工业、小吃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全县3453户12134人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5.65%下降至1.16%。

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扶贫方式,使近30万户百万群众实现脱贫。

守护生态享红利——

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也同样转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积极探索绿色减贫新路径,是增强扶贫脱贫可持续性功能、提升扶贫脱贫质量的必然选择。

云南省现有88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数量和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同时这些贫困县大都生态资源丰富。为了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增收、绿色发展的优势,云南省去年实施了《全省林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投入林业扶贫资金70.7亿元,在88个贫困县实施营造林406.7万亩,占全省总营造林面积的87.7%,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05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89%;加大支持怒江、迪庆等深度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力度,全力支持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民俗农房建设用地用材,批准易地扶贫搬迁涉林项目210件、使用林地 947.5公顷、免收森林植被恢复费9212万元。

云南省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全省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同时,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也增加了收入,15.6万户5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仅参与退耕还林就获得现金补助10.2亿元。全省共选聘生态护林员4.53万名,带动了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据统计,全省贫困地区群众来自林业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林业生态脱贫的成效不断显现。

健康扶贫治穷根——

举全省之力打好健康扶贫“翻身仗”,2017年,云南省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作让4.3万户、17.6万人实现了脱贫。年初在北京召开的2018年全国卫生计生财务工作会议上,云南省成为会上唯一汇报健康扶贫典型经验的省份,并获得国家卫计委的现场肯定和点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为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加快补齐基层健康扶贫这块短板,云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健康扶贫领导小组,以上率下,高位推动抓落实。构建了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健康扶贫办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部门横向协作、系统纵向联动、东西部对口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扶贫大格局。先后出台了综合性好、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及10余个配套文件,以“四重保障”“九个确保”为核心,构建了“1+N”的政策体系。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历史脱贫人口)实现了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全部纳入了医疗救助和政府兜底保障范围,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26%;全省9类15种大病集中专项救治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区全覆盖,实际救治61100人。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5075个,实现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障碍、结核病四种常见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率均达到60%以上。以临沧云县为代表的紧密型医共体管理创新经验,着力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解决“医防脱节”问题,被评为全国100个医改案例之一;在昭通市彝良县试点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被国务院医改办评为2017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之一;在昆明东川、禄劝,财政每年支出1000万元实施健康扶贫,实施医疗救助,群众满意度提升,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云南省攻坚精准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