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色生态 担起时代使命

2018-05-26 01:21
创造 2018年3期
关键词:洱海云南林业

北京西直门南小街115号院将迎来30年来的第四次更名。

1988年,这里挂上了环境保护局的牌子;10年后,这里更名为国家环保总局;又一个10年过去,2008年,这里成为环境保护部。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之后,这里将在今年挂上生态环境部的牌子。

名字变化的背后,是我国生态环保治理的不断升级,也是对人民期盼天蓝水清的回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金句,如今已经广为流传,成为全社会共识。

今年的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部分代表团审议时,也多次提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对云南省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云南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用严格的环保执法、科学的保护机制,厚植生态优势,引领绿色发展,几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引下,云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过去5年,云南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7%,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98.2%,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趋好,六大水系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一系列的变化,是云南在生态环保方面工作成效的体现,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新定位的缩影,更是云南用实际行动交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

“八大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3月22日,环保部对外公示2017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的市(州)拟入选名单,云南省红河州榜上有名。

红河州既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基地,但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南北之间、山坝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如果不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做文章,其环保压力将难以支撑,脱贫步伐将难以加快。近年来,红河州立足传统资源优势,既注重产业布局,又注重发展模式的示范带动,围绕生产方式变“绿”、产业结构变“优”、发展后劲变“强”,扎实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强化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同时,彰显绿色化特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获评“2015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红河州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折射。

绿水青山,得之容易保持难。以严格的执法惩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以完备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云南孜孜以求的目标。

近年来,云南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以环境监管执法为抓手,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低碳试点省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云南各市(州)都呈现了许多亮点,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名单”,共有41个试点城市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其中,云南普洱市榜上有名,成为云南省唯一上榜的城市。

尤其是在过去的2017年,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更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构建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法规制度、环境风险防控、自然生态保护、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监管执法、环境保护责任、能力建设保障“八大体系”。这一年里,云南省严惩重罚环境违法行为,执法力度前所未有。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共对2073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实施了环境行政处罚,共处罚款1.43亿元,处罚金额较2016年同比增长98.8%。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云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让云岭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这份承诺来自于近年来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自信,来自于云南各级政府部门和云南人民的齐心协力。

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更实的行动,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省环保厅厅长张纪华在2018年云南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按照环境保护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2018年全省环保工作要在确保污染减排任务完成、全力推进全国污染源普查、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引领、强化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和资金保障、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的同时,重点实施好碧水青山、净土安居、蓝天保卫3个专项行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今年云南省将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行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整治、自然保护区的排查和整治工作等6个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实施“三年持续行动计划”,即所有州市级、县级环保部门三年之内,年年均有适用配套办法的案件。对环境质量差、执法力度小的地区采取通报批评、约谈等措施,推动其加大处罚力度。

综合防治还高原明珠亮丽本色

一张是蓝天碧水,一张是蓝天蓝藻,时隔一年拍摄的两张洱海风光照风光大不同。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杨晓雪此次参会“有备而来”。

1991年大学毕业后,杨晓雪留在家乡,成为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1996年洱海暴发蓝藻水华,让服务家乡环保事业的杨晓雪心痛不已。近年来,大理州洱海保护“七大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杨晓雪坦言,“工作压力大了,但看着回来的‘洱海蓝’,觉得为这一汪湖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洱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一面镜子。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总书记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3年来,大理州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立此存照”为“军令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来统领洱海保护治理,明确提出洱海流域40万亩耕地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把这40万亩农田打造成生态的、无公害的农业产业示范区。通过全力推进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洱海保护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2017年,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其中6个月Ⅱ类,主要湖湾水生植物恢复生长较好,全湖植被面积为近15年来最大。

“我们深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保持久久为功的精神和毅力,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够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就一定能够让九颗高原明珠还原亮丽本色、重放璀璨光彩。”3月6日,在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阮成发省长回应了记者对洱海保护的关切。简短而有力的文字,不仅仅是阮成发省长的回答,更是对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的总结。

云岭高原上的九大湖泊,是云南生态环境质量的晴雨表。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在守护九湖这条路上,云南砥砺前行——

行动上,对九大高原湖泊实行“一湖一策”——对水质优良的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突出流域管控与生态系统恢复,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对纳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保护的阳宗海和程海,继续强化污染监控和风险防范,提升水环境质量;对污染较重的滇池、星云湖、杞麓湖和异龙湖,通过开展全面控源截污、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建设、污染底泥清淤、生态补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保障上,云南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各项工作。2015年至2017年,省财政厅筹措资金54.6亿元,用于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在先行推行河(湖)长制的滇池流域、抚仙湖流域和洱海流域治理中,各地结合实际,推进入湖河道和滩涂岸线管护保洁、环湖截污和生态湿地建设、“四退三还”、拆临拆违、生态补水、上下游生态补偿等治理保护。其中,抚仙湖关闭径流区26家企业、49个砂石场;建成污水处理厂4个,实现了村庄污水收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80%;建成人工湿地2394.99亩、湖滨缓冲带7425亩,沿湖2.74万平方米人工沙滩已恢复为自然岸线。洱海流域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州委、州政府18位州级领导担任州级河长,流域245条沟渠设置257名“沟渠长”,河湖水域岸线设置48名“岸线段长”,实现了148公里环湖岸线和29条入湖河流岸上、水面、流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滇池流域通过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已累计向滇池生态补水22亿立方米,与滇池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联动,使滇池水体污染指数明显下降,水体透明度上升。今年3月23日,滇池流域河长制公示电子屏投入使用,滚动播出滇池治理公益宣传片、河长名单、水质达标情况、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使昆明成为全国率先公开河长履职及河道水质情况、接受公众监督的城市。

生态优势是云南最大的优势和资源

生态为底铺就绿色发展路

生态是底线和底色,也是机遇和红利。践行生态理念的关键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产出回报最大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势是云南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既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据省林业厅最近召开的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传来的消息,2017年,云南省林业行业总产值1955亿元、同比增长14.7%,林区群众来自林业的收入稳步提高,其中林业绿色优势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贫困地区林农平均收入突破2000元。

数字见证了云南人民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印证了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的可行性。

云南作为边疆山区省份,全省林地面积3.91亿亩,广大群众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是必然选择。2017年,云南围绕林业“十三五”目标任务,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线,推改革、转方式,抓建设、重保护,强产业、促脱贫,全省林地面积3.91亿亩,森林覆盖率59.7%,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价值1.68万亿元,生态保护指数75.79分,均居全国前列。云南林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的重大转变。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年,云南将重点推进城乡绿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生态治理修复、森林经营、产业提质增效、林业科技创新、林业基础及信息化建设等10大工程;实施绿水青山保卫、国土绿化、林业发展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林业改革、林业生态扶贫、金山银山林业、乡村振兴战略林业等8大行动,助推林业改革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省森林总量和质量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6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20.3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2%以上,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1.8万亿元以上,林业行业总产值超过2800亿元,林农从林业中获得的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当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当美丽风景带来崭新动能,“生态红利”“生态反哺”效应也将愈加显著,向着“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矢志前行的云南,绿色发展的步伐更加快速稳健,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动力也愈加强劲,一幅“美丽云南”的宏大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猜你喜欢
洱海云南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洱海月下
洱海,好美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