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教学”:打造有效政治课堂

2018-05-25 06:07龙跃国
教师·中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治课堂哲学文化

摘要:“借力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某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打通,并向它们“借”一点知识或方法,以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该学科教学打开一扇有效乃至高效之门而设计的教学方法。文章简要论述了思想政治课“借力教学”的依据、优点,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思想政治课“借力教学”的八个元素。

关键词:借力教学;政治课堂;哲学;文化

一、思想政治课“借力教学”的依据

1.科学的学习理论

“借力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科学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学科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不易理解,而部分教师多运用“填鸭式”教学法,上课时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厌学政治的现象出现,政治学科在有些学校几乎成了“边缘学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尝试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借力教学”的优点

1.激发学习兴趣

因为思想政治内容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生活与哲学》抽象难懂,如果教师一味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既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陷入沉闷的气氛中,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借力教学”将其他学科中的知识或方法作为教学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构建有效的政治课堂。

2.拓宽学生视野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尤其是农村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仅限于书本,因而视野不够开阔。“借力教学”可将其他学科乃至方方面面的知识作为教学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3.活跃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课本乏味枯燥,学生学起来没劲,教师讲起来也无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借力教学”能充分运用一切有助于教学的材料,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生动的事例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4.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借力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己生成新知识,“借”其他学科之力,提高本学科教学效率。

三、思想政治课“借力教学”的元素

1.物理学知识

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教学中,我利用物理学知识设置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探究:什么是规律?“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是规律吗?

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只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懂得“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是自然现象,而隐藏在其后的“万有引力”才是事物运动中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由此,便可得出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過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定律”“规律”的认识。

2.生物学知识

在教学《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时,我运用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我呈现了如下内容:

物质——无生命物质、生物

生物——植物、动物

动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

在看完这段内容以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

3.电影学知识

在设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堂教学时,我“借”电影发展简史之“力”实现了教学目标。

电影发展简史: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一分钟短片《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927年,《爵士歌王》上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1935年,《浮华世家》在美国上演,世界上从此有了彩色电影;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作品《星球大战》问世,标志着数字电影登上了历史舞台;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新片《阿凡达》在中国公映,开启了电影的新时代——3D电影时代。

通过阅读本段材料,既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以下知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散文

由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一课抽象而概括,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选取了《读者》2010年第11期刊载的文章——《梦想的力量》作为教学资源,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故事的主要内容;主人公特莱艾·特伦恩特1965年生于津巴布韦,仅读了小学一年级便辍学了,在自己当成书桌的大石头上写下了四个梦想——出国留学、读完学士、硕士和博士。11岁时,特莱艾就出嫁了,年过30岁时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忍受着身患艾滋病丈夫的家庭暴力。一天,一个国际援助组织的志愿者团队经过她所在的村庄,在志愿者乔·拉克女士的帮助下,特莱艾开始为这个组织工作,并攒钱攻读函授课程,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1998年,她被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录取,一行七人仅带着4000美元到美国留学,住在冰冷、残败、破旧的车式房子里,靠打几份工艰难度日。当地的慈善组织定期为其捐出食品,国际援助组织为其提供房租补助,就这样,她实现了前两个梦想。在美国西密执安州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特莱艾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孩子和丈夫,直到丈夫去世。2009年12月,44岁的她在西密执安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病理学家马克·特伦恩特结为夫妻。

读完了这篇励志文章,学生激情澎湃,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5.诗歌

在教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我运用自己写的一首诗(《克隆》)导出问题——“该不该做克隆人?”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

克隆

哲学课堂上,

我和学生一起探究,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间隔十秒钟,

我就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科学家克隆出十个爱因斯坦,

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克隆出十个希特勒,

又會怎样?

要是克隆出十个龙跃国呢?”

听到第三个问题,学生便活跃起来:

“那我们就多了十个龙哥呀。”

我笑了笑,继续追问:

“那这十个龙哥,

他们是龙跃国的儿子,

还是弟弟?”

读完这首诗之后,学生陷入了沉思——“该不该做克隆人?”很明显,对于从事克隆工作的科学家来说,克隆人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世界的发展来说,克隆爱因斯坦自然有深远的意义,而克隆希特勒将会严重阻碍人类历史的发展,至于克隆本人,那我肯定持反对意见。由此可得出如下知识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6.短信

在教学《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时,恰逢中秋节,我便用一条祝福短信作为“借力教学”的元素,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材料内容如下:

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恋人、亲朋好友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如今,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情感,道声平安。

八月十五中秋节,

动物森林也疯狂。

狮子吼来百鸟叫,

狗熊大象瞎胡闹。

只有小猪静悄悄,

打开手机看短信:

“猪”你中秋节快乐……

道别方式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7.电视节目

对学生而言,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一定的难度。在设置教学材料时,我选取了电视节目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元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非洲黑人郝歌在2006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中演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然后又播放了加拿大人大山参加的2009年央视春晚所表演的相声《五官新说》。看完视频片段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很好地获得了新的教学知识: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8.名人故事

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有关莫言的一段材料。莫言坦言,他将《席方平》的故事克隆进了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不少人认为他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其实他是从《聊斋志异》借鉴来的。莫言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写作内容根植乡土,文学技巧却师承西方大师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作品素以大胆新奇著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借力”于这段名人故事,学生的视野有所拓宽。经过探究,学生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新知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为了适应并践行新课程理念,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打造有效乃至高效的政治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探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反复研讨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政治课堂哲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如何让高中政治课堂“活”起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