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8-05-25 02:47苗青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德育

苗青

摘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高等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三全育人”德育机制的内涵,从完善“两项制度”、形成“三位一体”、构建“三个平台”和“五进工程”等方面研究“三全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

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加,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条件、管理机制等面临诸多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法顺利落实。2017年11月3日,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出要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们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一)何为“三全育人”

广义上讲,“三全育人”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而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立体、全方位教育,属于一种理念指导。

全员育人从广义上指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构建育人机制,从狭义上则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不但包括思政课教师、学工干部、共青团干部等,还包括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后勤管理等人员),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全程育人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包括课上、课下、工作日、假期等,空间上包括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实习单位等。在整个过程中,学校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

全方位育人指通过充分地利用、系统地设计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诚信教育、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时代意义

第一,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近年,很多高校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知识讲授忽略人格塑造的现象仍然存在,“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第二,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三全育人”机制适应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各高校加快转型治理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与性格特征,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从书本、课堂拓展到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教师的权威面临挑战.学校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场所。社会的多元化给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部分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差、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不高,极易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

第四,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育人是大学的核心,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整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德育合力。

二、全员育人:完善两项制度,形成德育合力

(一)鼓励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

在高校里,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是教育者,无论行政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需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除了辅导员,学校要鼓励全体教职工担任本科班级的兼职班主任,将班主任工作与自身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兼职班主任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参与学生活动、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全员育人中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政管理教育的作用。

(二)多部门齐抓共管

学校要积极探索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协作和齐抓共管工作新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教学单位为主体,行政部门分工负责,党、政、教、团、学各尽其职,全员覆盖。

三、全程育人:“三位一体”贯穿德育全过程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高校传播与贯彻的重要方式,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将课堂讲授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达到良好的效果。全过程育人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大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和人文指导的内化。

(二)注重通识课程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心灵,发现人生意义,指导学生完善个性,发挥潜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从通识课的视角来看教育的本质,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人为主体的,帮助人建立与人文、自然之间的互动,完成自我解放的过程。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座谈、主题演讲活动、知识讲座、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课外活动中落实1至2个学分,具体规定评价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的思政理论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

四、全方位育人:构建“三个平台”和“五进工程”

(一)“三个平台”打造“大德育”立体空间

制度育人:制度建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保障系统和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可以对大学生的日常交往进行规范和定型,管束、调节、统一他们的行为。

环境育人: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价值的核心,大学里除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之外,还需要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三全育人”积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德育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社会实践可以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生活结合,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探索,推进道德实践制度化、常规化。

(二)“五进工程”拓展“大德育”实现途径

在系统进教材方面,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一套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德育教材,结合十九大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教材的时代性、理论性、科学性。

在生动进课堂方面,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采用问题导向、专题讨论、案例理解、学生演讲等形式,寓情于理.用更贴近生活的形式指点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在深入进宿舍方面,党政宣传内容、课堂讲授内容、课堂阅读与讨论等需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需要鼓励一线专职教师、行政工作人员等进宿舍,广泛开展宿舍巡视与教育活动。

在全面进社团方面,学校要鼓励学生组织创办集多样性、知识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社团,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既锻炼自己,又接受教育。

在多元进网络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公众号、微信、微博等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与学校形成多层面、平等性的对话与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也要广泛收集网络舆情,让思想引导与教育处处渗透。

综上所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有助于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工作的开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实施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总结完善。

责编:夜雨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
“全员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