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

2018-05-25 11:10徐渝萍
求知导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友人文关怀文化建设

徐渝萍

摘 要:教育活动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接收,而应具有人文关怀。一切与学校紧密联系的活动都应纳入教育的范畴,人文精神也应彰显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校友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建设意义不容忽视。校友文化从哈佛大学成立之初便备受重视,文章基于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视角,于建设理念与实践中揭示其彰显的人文关怀,对探寻我国高校校友文化建设更具人文关怀性的路径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人文关怀;校友;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06

一、引言

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曾提出,任何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包含着三个紧密相关的方面:知识传授、科学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1]。在他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当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后才是获取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不仅要求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更应重视文化精神的培育,将人文情怀贯彻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教育的人文关怀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西方大学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彰显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尊重,也贯彻于学校建设的全过程。作为西方高等教育代表,哈佛大学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彰显出学校的人文关怀,也将该精神渗透到校友文化的建设中。

与西方大学相比,我国高校作为后起之秀,充分借鉴了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当下也开始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但重心仍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对校友文化建设的重视则是在意识到校友所产生的价值及其将带来的利益后才形成的,校友文化建设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性也远远不及西方大学。因此,在教育的人文关怀的理念引领下,基于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特色,探索我国高校校友文化建设更具人文关怀性的路径定会有所收获。

二、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起源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州成立了第一所神学院,由于12位主持创建该校的监理会成员中有8位毕业于剑桥大学,该校被命名为剑桥学院。1638年,青年牧师约翰·哈佛去世,为纪念其所捐赠的400多册图书和780英镑,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2]。至此,校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开始登上哈佛大学的历史舞台,之后无论在独立战争还是南北战争中,校友都充分发挥作用,无论是财政扶持还是情感支撑,均为哈佛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组织化与制度化是多方力量长时间不懈努力的结果,其建设成就离不开无数的“星星之火”,譬如以校名纪念校友的捐赠,1897年成立的哈佛俱乐部,1925年成立的哈佛校友组织协会,1965年成立的哈佛大学校友会等,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真正将所有火源聚于一点、照亮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之路的关键是渗透于所有环节中的人文关怀。有学者曾提出校友文化本质是一种“给予——感恩”文化[3],哈佛大学在其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诠释了给予者这一极具人文关怀的角色,竭尽所能为校友创设了一个不断发展、追求卓越、终身进步的平台,赢得了哈佛学子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极具人文关怀的给予者形象成为了哈佛学子向母校慷慨地表达感恩之情的积淀,两种角色的默契配合更是奠定了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根基。

三、校友文化建设理念中的人文关怀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哈佛大学极具人文关怀的校友文化建设离不开引领和支撑其实践的两大理念,一是“大校友”,二是“全程分享”。“大校友”指在哈佛大学,校友不仅包括毕业离校的学生,也囊括了所有申请就读哈佛大学的学生和所有在校生。因此,与我国高校将校友局限定义为从本校毕业的学生群体不同,哈佛大学对校友的定义包括三类:准校友、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准校友指所有想要申请进入哈佛大学进行学习的学生;在校学生包括为取得哈佛大学所授予的学位而在哈佛大学接受学习和临时在哈佛参与培训或短期学习的学生;毕业生指所有顺利通过哈佛大学的考核,取得该校学历的学生。不难发现,在对校友人群的定位上,哈佛大学所囊括的群体远远超过我国高校概念界定下的校友群体,除长期在校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外,临时在哈佛接受培训或学习的学生和所有申请就读哈佛大学的学生都一并被视作为校友群体中的一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作为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问题,对校友群体的概念界定足以彰显哈佛大学在校友定位上的人文关怀。

“全程分享”则指无论是准校友、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离校的学生,都能从始至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支持。学校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业能力的高度重视上,也渗透于对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的培育中。除聘用高水平教师、严格制定课堂教学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评估,学校还开设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情怀与素养。学校的支持则彰显于为学生的学习营造最佳环境,提供物质保障,为准校友解决“后顾之忧”,为毕业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等。在哈佛大学,学校会尽其所能为学生排除一切阻碍其追求进步的因素,从申请就读哈佛大学起,到学生毕业离校,或是毕业多年,一旦有幸成为哈佛大学的校友,学生将会终身享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支持。极具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学校校友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经过不断孕育,逐渐催生出一朵常开不败且受人青睐的文化之花,花香溢满其校友文化建设的实践之路。

四、校友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基于“大校友”的理念,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主要面向三大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施以不同的建设措施,是在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落实学校人文关怀建设理念的最佳印证,也是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能够颇有成效的关键。

1.准校友

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申请就读该校那一刻开始便有所体现,这一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准校友的尊重和关爱上。尊重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所有申请就读哈佛大学的学生在进校前都将收到一封由学校官员、在校学生、学校教授或毕业校友的电子邮件或纸质信件对其表示祝贺。来自学校内部人员的信件一方面表现出学校对准校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学校对准校友身份的尊重与认同,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哈佛大学得到完美诠释。第二,对于学校希望录取的学生,学校会充分表达出对学生的欣赏和希望被选择的殷切期盼,但却丝毫不会加以限制。希望其加入哈佛的大家庭,但并不施以过多的束缚,正所谓爱却不强求。关爱体现在学校会邀请准校友的父母写一封信介绍其子女性格、爱好以及成长背景,然后由校长亲自转交给学生所在院校的院长,以便学院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更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内容的设定。邀请家长写介绍信的独特之处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面向学生,还重视其父母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父母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潜能,面向学生家长展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同时,对于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学校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他們解决在校学习的后顾之忧。无论是资金上给予帮助,或是管理安排上施以便利,学校均会从人性化的角度为准校友考虑。以学生为本,为准校友服务,充分尊重和关爱学生使得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在最开始就走上了正轨。

2.在校学生

哈佛大学对在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支持上。这一支持一方面表现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另一方面体现为对学生的帮助和资助。在哈佛,培养整全之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诠释,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平台,除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外,哈佛大学还为在校学生提供诸多的课外活动,如社团、兴趣小组、研讨会等极大地丰富了在校生的生活。博雅教育的提倡与选修制度的实施为哈佛学子充分发展其爱好和特长、形成批判性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于各学科领域也造就了哈佛学子更为广阔的眼界与视野。同时,学校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将提供资助,规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享受免交学费的政策。此外,学生在校期间若有其他的一些合理要求,学校都将予以充分考虑,以便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彰显人性化的办学特色。有研究表明,哈佛大学毕业生中有70%~80%的学生与母校保持联系[4]。同时,1925年,在哈佛大学基金会正式成立之年,一年之内便有3261位校友进行捐赠,捐赠金额高达123544亿美元。这几大数字凝聚着哈佛学子对母校极强的归属感,而这一归属感离不开学生在校期间所感受到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支持。

3.毕业学生

狭义层面上的校友特指已毕业离校的学生,由于毕业学生是校友群体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一个群体,对该群体的关怀是校友文化建设的关键。哈佛大学充分认识到毕业学生的重要性,通过为其提供一系列服务和便利,于细微之处贯彻“全程分享”的理念,展现学校对毕业生的关爱。概括而言,哈佛大学为毕业校友提供的服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校友团聚活动。为了加强校友与母校间的联系,增进校友间的情感交流,哈佛大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友团聚活动。除传统的活动,如邀请校友回校讲座、参与学校重大决议、参加周年庆典外,哈佛大学还开展了“全球网络之夜”“公众兴趣会议”等极具特色的团聚活动。“全球网络之夜”(Global Network Night)始于2009年,于每年的1月和6月举行,免费向哈佛在校学生、校友和教职工开放。该活动使得全球各地的哈佛学子能够借助网络齐聚一堂,为维系校友间的联系与创建新联系提供了可能。2017年6月,借助网络的力量,来自全球100多个城市的8000多名哈佛校友相聚一堂,刷新了“全球网络之夜”参与人数的历史记录,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哈佛校友活动。每年定期举行的“全球网络之夜”活动充分彰显了哈佛大学对校友群体的重视,借助网络解决各地校友团聚困难的窘境也体现出学校的人文关怀。“公众兴趣会议”(Public Interest Conference)是始于2011年的年度会议,为期一天的会议旨在使学生能够就某些感兴趣的公共职业与该领域的校友展开讨论,就疑问与困惑向毕业校友寻求帮助,接受职业发展指导。一年一度的“公众兴趣会议”一方面体现出学校对在校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对校友资源的重视,为校友和学生聆听演讲者、结识有共同兴趣的校友提供便利。作为哈佛大学两大特色的校友团聚活动,无论是“全球网络之夜”,还是“公众兴趣会议”,均是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助推剂,充分诠释出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

二是创设终身学习条件。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以来,哈佛大学便充分践行这一理念,在其网络学习平台上创建了在线学习课程,即使是已毕业校友依然能够进入该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同时,资源共享的理念在哈佛大学得到完美落实,图书馆免费向校友开放,即使毕业多年依然能够享受学校富饶的学习资源。这一举措为校友的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使得哈佛大学得以培养出诸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奥巴马、马克·扎克伯格等优秀人才,即使是中途辍学的比尔·盖茨也对母校深表感谢,与妻子梅琳达在2010年成立基金会,并向基金会捐赠28亿美元。

三是提供生活娱乐便利。哈佛大学对毕业校友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为校友的生活和娱乐提供便利上。在生活上,哈佛大学专为毕业校友设计了世界万事达信用卡;同时还为校友在其所在城市的互联网汽车共享平台提供会员折扣服务,使其仅凭哈佛大学校友的身份便可以享受会员优惠。哈佛大学于生活中彰显对其校友的关心,把校友文化建设落实到毕业生生活的细微之处,将哈佛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休闲娱乐上,哈佛大学组织校友与学校教职工一同旅行,在旅行过程中充分展开交流、讨论,拉近了学校与校友间的距离。此外,哈佛大学还专为女性校友举办女性校友周活动,为期一周的活动成为女性校友分享彼此经历和收获、增进校友间交流、拉近校友间距离的纽带。在哈佛大学,校友平等是一个备受推崇的观点,对校友捐赠率而非捐赠额的重视是校友平等这一主张的最佳阐释,无论是受人瞩目或是从事普通工作的校友,無论性别、年龄、能力或家庭背景,都将受到哈佛大学同等的关心和关怀。

一言以蔽之,哈佛大学对其校友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延展两个方面。从扩大校友群体的范围,将准校友纳入其中;到打破空间障碍,竭尽所能为世界各地校友间的紧密联系创造条件;再到创设终身学习的环境,为校友的终身发展提供支持,无不体现出哈佛大学对校友群体的关心与支持。

五、我国校友文化建设的困境

通过将西方大学发展经验与国情相结合,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中国化的发展道路,虽起点晚于西方大学,但100余年的发展与改革,也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近几年,校友文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但由于文化建设更多效仿于西方大学,形式上的学习未能弥补理念上的欠缺,校友文化建设中的人文关怀还严重匮乏。

第一,目标人群范围狭窄。校友是学校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应当在毕业离校后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也应在进校前或在校生活中有所体会。与哈佛大学“大校友”的校友界定理念不同,我国高校更倾向于将校友定义为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尤其是已毕业离校学生中发展较好的学生。这一界定导致了校友文化建设目标人群的紧缩,阻碍了文化建设的延续性,而需要时间作为积淀的人文关怀也因此无法渗透于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之中。

第二,关注利益忽视服务。哈佛大学从学生申请就读该校起就在各方面对学生给予关心与帮助,将校友文化建设贯穿于学生申请就读、在校学习、毕业离校的全过程中。与其不同,我国高校大多是在了解毕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就业状况或家庭背景,意识到其能够为学校发展带来利益后才贸然进行校友文化建设。由于条件限制,校友文化建设也仅在一部分优秀校友中得到落实。对发展较好的校友倾注过多的关心而忽视其他校友有悖于学生平等的主张,也更易招致更多的不满与愤懑,略显唐突的关心与支持也因此被贴上了“功利关心”的标签。

第三,服务资源难以共享。哈佛大学充分考虑“大校友”们的需求,打破时间和地域障碍,为校友间以及校友与学校间的充分联系创造机会,同时还为校友们的生活、学习和娱乐提供一系列的便利。与之相比,我国高校为校友提供的服务大多表现在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座、参与学校重大决定等活动中,对校友生活关心程度欠缺。同时,已毕业校友不能使用在校期间所享受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高校通常将学生视为学校的消费者,把学生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过客而非主人。对学生角色的错误定位导致学校难以在校友文化建设过程中發自内心地渗透人文关怀的理念,文化建设也难以取得类似哈佛大学那样的成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与西方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当前不少高校都相继成立了校友会,但文化建设时间的短暂性、空间的局限性以及目标的功利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程度还远远不够。扩大校友概念界定的范围,转变定位校友身份的理念,关注校友的真切需求,为校友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服务便利,在文化建设的时间、空间及目标上渗透人文关怀的信仰将是我国大学校友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六、结论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社会机构,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就“谁将给学校提供永久支持”这一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校友会前任执行董事罗伯特·弗尔曼(RobertForman)给出的答案是校友。诚然,校友是高校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校友文化建设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作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聚火点”,人文关怀不仅应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应彰显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促使人文关怀之风真正吹向教育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谷 峰.哈佛的故事:为你讲述你不知道的哈佛[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杨兴林.美中高校校友文化培育的三维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3-8.

[4]胡 娟,张 伟.哈佛大学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08.

猜你喜欢
校友人文关怀文化建设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资源开发管理智慧系统初探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