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物词色彩义对比分析

2018-05-25 11:27宋珂
北方文学 2018年12期

宋珂

摘要:本文以猪、狗等十二生肖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动物为例,对动物词在汉语词汇与英语词语、习语、短语及一些特例中体现的情感色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汉语及英语文化中动物词色彩义的形成原因,并简单叙述汉英动物词色彩义对比分析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义;汉英对比;情感色彩;动物词汇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客观动物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以不同语言里关于动物的词汇也不尽相同。有些动物只生活在某些固定的区域,所以这些动物在该语言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并不会为其他语言所知,更别提与这些动物有关的词语、俗语了。只生活在中国的熊猫、澳洲的考拉、主要栖息在北美的河狸(beaver)等动物在没有像当下如此便捷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时候,一个地域的人们可以说对其他地域特有的动物一无所知,自然也无法理解与该动物有关的词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例如海狸这种动物筑巢技术极佳,又十分有耐心,深得英语民族的喜爱。在英语中海狸象征辛勤工作的人,英语短语“beaver away at school”即可译作“在学校用功读书”。正是因为汉语民族或英语民族的人们对这些动物不太熟悉,所以本文选取的是汉语和英语中比较常见和常用的动物词。

一、十二生肖中高頻动物词汉英色彩义对比分析

本章首先对动物词的色彩义进行界定,指出本文分析的重点,然后对汉语和英语中十二生肖动物里使用频率较高的动物词色彩义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一)动物词的色彩义界定

杨振兰指出色彩意义是词语中所蕴含的某种倾向、格调、韵味、气息等内容,是词义系统的一个分支。色彩意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由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时代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外来色彩等类聚构成。[4]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英动物词汇的情感色彩,这里的情感色彩主要指的是动物词语、短语及具体情况下动物词所体现的褒贬色彩,比如“鼠辈”、“小老鼠”和“Mickey Mouse”,这三者在形象上是不相同的,情感色彩上也不相同:“鼠辈”一般是贬义的,指的是低微下贱的人,是对别人的一种蔑称,还有一种中性的词义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鼠类;“小老鼠”则是形象可爱,带有亲昵意味,算是“褒义形象”;“Mickey Mouse”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直接指向圆脸圆耳朵的迪士尼经典人物,形象可爱,为人友善,也是“褒义形象”。

(二)同种高频动物词汉英色彩义相同

因为本文主要分析汉语和英语中动物词色彩义中的情感色彩,所以本节直接举出在汉语和英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褒贬意义相同的高频动物词,并就它们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的相同的或有细微差别的色彩义作简要分析。

1.同种动物词褒义分析

马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都占据着不低的地位,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牛、马的生产、运输力极为重要。中国古代的马多为战争、运输、通信所养,古代的英国则用horse来耕地,当然他们也骑马征战、出行。“千里马”比喻万里挑一、不可多得的人才,汉语成语“马到功成”形容事情顺利,刚开始就取得成功,“马壮人肥”形容军威雄壮,精神抖擞,英语短语“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work like a horse(工作勤勤恳恳)”,无不是对马在军事、农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与赞赏。所以,汉语中的“马”与英语中的“horse”主要都是褒义的情感色彩。

古汉语中,羊通“祥”,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羊象征着吉祥与美好,不少有美好意味的字里都从“羊”部,比如“美”、“善”。羊性情温顺,外形可爱,单纯和善,且“羊跪乳,鸦反哺”,汉语民族又赋予了羊孝顺子女的形象[5],所以在汉语中,羊多为温顺、无害、弱小、善良、美好的形象:“素丝羔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用的是羊的美好与纯洁;“使羊将狼”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会出问题,这说的是羊的弱小、无害;“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坏人手中,处境极端危险,也是将羊比作好人;此外,羊在中国古代也常被用作祭祀的祭品、慰劳或庆贺的礼物,这一点可以从“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牵羊担酒(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问)”、“肉袒牵羊(牵着羊慰劳军队,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等词看出。英语中的sheep(绵羊)象征着纯洁、善良的好人,区别于goat(山羊),这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耶稣多次在《新约·马太福音》中将自己比作牧羊人,要用信仰引导那些迷失自我的人,这里的人用的就是sheep;《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于“sort out/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的解释是“区分能手与常人;分清智者和庸人”,可见,sheep在英语中常用作褒义词,而goat则是贬义的。

老鼠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都是灰灰的、小小的、贼头贼脑的“五害之一”的形象,但在有些作品中,老鼠摆脱了人人喊打的身份,有了可爱、善良的形象。中国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在这首儿歌里并没有表现出对小老鼠偷油的厌恶,反而更像是对家里小孩子嘴馋的包容。联系到受众是儿童也可以理解,此处的“小老鼠”就是馋嘴儿童的化身,相当于“小馋猫”之类,是褒义形象。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39年制作的一部动画片《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中小老鼠Jerry不像一般自然界中被猫轻易捕捉、戏弄的老鼠,而是一只一次次地靠着自己聪明的小脑袋逃离Tom猫的捕捉并反过来戏弄Tom的可爱老鼠。《猫和老鼠》里的老鼠聪明伶俐,与“恶势力”斗争的它惹人喜爱,但还是比不过迪士尼的经典人物Mickey Mouse(米老鼠),毕竟米老鼠非常人性化,有着淳朴、执着、友善等受欢迎的好朋友应该具备的品格。“小老鼠”是贪吃孩童,小老鼠Jerry是机灵的“生存者”,Mickey Mouse是所有人的好朋友,他们都惹人喜爱,但又各有不同。

2.同种动物词贬义分析

猪(pig)在汉语和英语中都组成了丰富的贬义词语、短语,汉语和英语中经常用猪形容人的愚蠢、懒惰、贪婪,例如汉语中的“蠢猪”、“猪脑子”、“懒猪”,或者简单一个“猪”字直言人的愚蠢与懒惰,“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猪突豨勇”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有贬义色彩,以上数例都是贬义的;英语中猪的使用绝不少于汉语,如“Arrogant pig!(傲慢的家伙!)”“make a pigs ear(out)of sth(把事情办砸;弄得一团糟)”以及动词用法“pig sth(大吃特吃)”,英语民族对猪的不喜可见一斑。

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大多为贬义词,如“獐头鼠脑”形容人行为不端、长相猥琐,“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蛇鼠一窝”、“鼠窃狗盗”说的是坏人狼狈为奸、共同作恶,这几个成语里的“鼠”都指代长相猥琐、行为鬼祟的坏人;“鼠目寸光”则是从老鼠身形细小的角度出发,因为自身体形的限制,小老鼠看不到远处的危险,只看到眼前的食物,所以人们用“鼠目寸光”来比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远见;同样是偷吃粮食的老鼠,在《诗经·硕鼠》一文中,“硕鼠”代表着搜刮民脂民膏、不劳而获的统治阶层的国家蛀虫,是“国之鼠”,而非普通小家庭里的小偷小摸的家鼠;英语中“mouse”尤指家鼠,有“沉默胆小的人、懦夫”之意,动词义则是“窥探”,而“rat”有“卑鄙小人、骗子”之意,动词义“背叛、告密、出卖”,也是贬义色彩浓厚。从上面中英例子的对比也可以看出汉语中的“鼠”更像窃贼、小偷,是小罪犯,而英语“mouse”“rat”更偏向于人的品行不正、背信弃义,并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三者在语义轻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贬义的。

3.同种高频动物词汉英色彩义相反

常见动物中,汉语和英语同种动物色彩义相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狗和dog,此外还有牛跟bull、cow,兔跟rabbit、hare等等。

英语民族将dog看作家庭的一員,忠诚的伙伴,所以英语中也常用dog来指人,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big dog(大人物)”“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不难看出英语国家的人们对dog的喜爱与认同;但是在汉语里大量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俗语中却很难找出对狗褒义的描写:“偷鸡摸狗”、“鸡鸣狗盗”、“狐朋狗友”还是小偷小摸、行为不端、不务正业的小恶之流,“猪狗不如”、“狗猪不食其余”就是形容人的品行极其龌龊了,甚至比不上猪、狗这些牲畜,可见狗在汉语文化中的形象确实不佳[6]。

二、对比分析出汉英动物词色彩义异同的作用

在了解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动物词的色彩义的基础之上,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能够更得心应手地处理涉及动物词汇的翻译,选择最合适的动物词汇,以免使用汉语和英语中褒贬色彩相异的动物词,继而影响交际的进行。比如带有褒义色彩的“吉祥”的羊在译成英文时却用了带贬抑色彩的“goat”、英语中褒义的“dog”与汉语偏贬义的狗的互译等等。此外,在翻译带有动物词的句子时,也要注意“入乡随俗”,多使用意译法而不是直译法,注意原词句在对方语言中所对应的词句,使得词句的选用符合对方语言的语法、语义、语境以及使用习惯。

对外汉语教学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10]1,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习汉语之前已经习得了第一语言,一般情况下是自己的母语。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会习惯性地代入自己本已掌握的语言,从而影响目的语的习得进程。这些影响有时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产生“正迁移”,使得学习者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这些影响有时也会起阻碍作用,妨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认同与掌握,产生了“负迁移”,也就是“干扰”[10]168。所以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动物词汇,分析它们在意义、使用上的异同,学习者能够克服第一语言的干扰,树立对第二语言的认同感,创建新的习惯。其中以褒贬色彩相异甚至截然相反的动物词为重,比如“牛”跟“bull”“cow”、“龙”跟“dragon”、“羊”跟“goat”、“狗”跟“dog”等等。因为相较于褒贬义大不相同的动物词,第二语言习得者还是更容易理解、掌握并使用褒贬义相近的动物词,但也要注意具体的动物词汇在汉语和英语中语义的轻重程度,千万不要混淆,随意换用。

三、结语

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文化中常见动物词的色彩义,尤其是情感色彩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动物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动物本身特征的客观基础之上,但是因为受自身民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同种动物词在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色彩义,也会有色彩义截然相反的情况,不同的动物词也会体现相同或相似的情感色彩。了解这些相似与不同能帮助汉语、英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领会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态度,以便于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郅丽霞.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探索者(文学教育),2016,(6):8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