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璐
一、网络语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流行的原因
网络语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流行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化、社会和心理四个层面。语言层面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语言的社会属性、经济性原则、语言表达的关注原则。社会的原因有大众媒体的普及、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社会心态。心理层面上有使用主体求新求异、追求自由,追求娱乐的社会文化心理原因。文化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崛起。
(一)语言层面的原因
1.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网络语言单音节形容词形式简洁但表现力十足,能广泛引起使用者的共鸣,满足其在情绪和感情表达上的要求。单音节形容词能紧紧抓住语义表达的精髓,多有一语中的的感觉,以上网络语言单音节形容词的特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economy)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在解释语音变化的原因时提出的一种假设。“其大意是说: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1]。人们交际的时候总是希望选择那种能完整表达意思而且又能让听话者理解起来最轻松的最少的语符。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马丁内的这种假说就表现为为突出重要信息而尽可能地减少多余信息。
“在同义的语言形式中,人们往往会习惯于选择音节较短的形式,正如美国语言学家齐夫所说: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也就是最短的词”[2]。例如在看到一个体型健硕,五大三粗的男人穿着十分女性化的装扮的时候,一句“太雷了”比“太出乎我的意料”“太惊悚了”更能表达出说话者的情绪,听话者也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情绪和意味。当在背后谈论别人时,谁知道你谈论的那个人正好就在你的身后,这时“囧”比“尴尬”更能精准地表达窘迫的心情。在这里,“雷”和“惊悚”“囧”和“尴尬”虽然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单音节形容词在简洁程度、表达力度、新鲜传神和记忆深刻等方面明显都更胜一筹。
2.语言的社会属性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属性。这表现在: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离不开语言。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运用之中。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③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而音义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④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3]
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兴事物,而且人们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细致复杂,这些变化都向人的交际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正因为此,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回顾语言发展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语言中留下了许多的时代印记,这些反映着时代特点的词语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各社会之间的交往毫无疑问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中国在与别的国家的交往过程中借出或借入了很多词语。由此可见,社会的确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3.语义表达的关注原则
单音节形容词的广泛流行也是语义表达关注原则的体现。为了突出语义表达的重点,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精确性,或是为引起别人的关注,人们在使用语言表现新事物、新概念时,常常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新颖的、独特的、很“炫”的词语,在准确表达客观事物的同时让人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
(二)大众文化原因
“从文化层面而言,网络语言中创造出的单音节形容词代表了世俗化的大众文化,与神圣化、高雅化的精英文化相对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千年进程中,精英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文化成为一个阶层、一个群体的专有物品。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了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精英文化逐渐开始退出主导位置,大众文化迅速崛起”[4]。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大众文化依托市场经济似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市場经济为普罗大众构建了一个发展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间,公共话语权不再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众”与“精英”的阶层界限被打破,任何人都有权利说出自己的心声。于是,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成大量的满足自己语言表达需要的单音节形容词。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1.大众传媒的普及,促进了网络语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传播速度
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网络语言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大众传媒的普及为网络语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而且它的迅速发展也对网络语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数量和发展传播速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也满足了大众传媒对语言多样化的需求。在大众传媒中,网络作为实时通信的最大平台催生了大量的单音节形容词,而大众传媒中的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则为网络语言单音节形容词走向普罗大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如今网络语言单音节形容词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宽松的社会环境,扩展了网络语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生存空间
在如今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安宁的社会政治与人民开放宽容的心态也鼓舞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发出各种声音,QQ,天涯,知乎,微博,各种贴吧如今都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主秀场,他们在这样一些轻松的语言环境中能自由地描述新事物、新体验,自由地表达对社会事件的观点看法,表达各种感情情绪,彰显自己的个性,交流思想,释放压力。
(四)心理层面的原因
1.追求自由与宣泄心理,调侃戏谑的心理。
2.求简、求趣、求新求异的心理。
3.从众心理。
4.解构叛逆的心理。
网络语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出现,真正做到了自由解构语言规范,体现了“后现代‘去中心、‘去权威的文化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解放了人们深层心理中被语言压抑的叛逆意识”[5]。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个性鲜明且自由随意的语言现象,这样的语言现象让人们体验到了藐视、突破和颠覆权威的快感。除此以外,网络新词中表现出的“娱乐化”风格,也增强了大众参与的欲望,在创造、使用这种突破传统挑战权威,充满娱乐性的词语的过程中,高雅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普通大众也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二、对网络语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识
针对网络语言,一直都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应该对其加以规范,甚至是禁止;而有人则认为网络语言就是一种社会方言,不应该规范而且也规范不了。笔者在此分享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类使用语言的目的即在于表达和交际,所以言语的使用是应交际情景的需要而生的,在某个特定的交际场景中,只要能保证交流活动顺利进行,信息得到准确传递的这两项重要的前提,那么无论哪种语言形式,都可以为人们所用。况且网络语言在满足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还能够使交流更生动有趣,简洁精准,所以有其存在和使用的合理性。“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也有局限性,例如,网络语言变体当中确实有许多语法和文字中的变异性的错误,这对青少年的汉语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6]。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适当的规范,但进行任何规范的前提都是不得有碍交际。
参考文献:
[1]李林蔚.语篇衔接中的语言经济原则[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7):42-143.
[2]曹起.汉语流行语语言变异的外部诱因[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3(5):83-85.
[3]彭彬.<毛泽东选集>中关于语言运用特点的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2,3(4):138-139.
[4]郑敏惠,刘灵昕.“义变”型网络语言及其文化价值[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3(2):18-21.
[5]郑敏惠,刘灵昕.“义变”型网络语言及其文化價值[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3(2):28-31.
[6]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19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