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珍辉
摘要:优秀民族文化蕴含广博的教育资源。吸收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别样的活力。新媒体不但为教育平台的延伸和理念创新开拓了新的视角,也对新时期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优秀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优秀民族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浸润,使高校文化立德树人过程中渗透着民族文化基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具有感染力的思政特色育人文化。
民族文化因其地域性、独特性和亲和力,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中,使各个地方的高校形成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领悟民族文化内涵、积累文化底蕴,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对于人才培养产生良好的效果。
高校校园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深深扎根于地方特色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地方高校都立足于其本身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及民俗文化风情的差异,挖掘其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将学生的能力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从而发展地域性特色教育,丰富和发展高校教育中的育人内涵。
优秀民族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但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政深入到大学生的血液,让学生正确对待和学习思想政治的内容,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民族观、世界观,个人价值实现观,进而让蕴育着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教育得以传承。
二、优秀民族文化通过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首先,新媒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新时代的学生几乎手机不离手,电脑不离身,各大论坛、APP、博客、公众号成了他们了解、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鲜活媒体让他们更能接受,更方便接收的方式给他们传递教育内容,可能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减少“思政课”纯理论讲授带来的学生厌学情绪。给予民族文化这一丰富的素材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可能。让教与学超越了时空限制,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便捷、更愉悦、效果更具可预见性。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新媒体的出现扩宽了学校场所,从教室延伸到特色小吃城、宿舍、球场等各种场所,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形式。另外,新媒体传播的双向互动能能使学生和教师开展更好的交流合作,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学习效率。媒介推动大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思政教育的相关活动中来,成为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新空间。
(二)多方位拓宽实践教学
优秀民族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寻求合作共赢的过程是以新媒体为介,参与融入文化实践的过程。
1.优秀民族文化“引进来”
新媒体为优秀民族文化进入到校园提供了多元的渠道。高校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育过程中,增强了生动性。以民族节日、民族手工艺等为契机,让素材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使学生在以自己为主体的活动中感悟、升华,从而达到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新媒体搭建特色通道,定期邀请优秀民族民间艺人、校内外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领悟民族文化内涵,教育入脑入心。同时可以把这些活动录制并保存,通过整合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亦可作为以后教育的素材资源。
利用新媒体改善校园环境建设,用民族特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利用多媒体设施,打造民族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在景观建设和布置中打造文化符号,选取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元素为主题,通过提炼民族民间故事、神话,名人风采、文明古迹等内容,从细节处彰显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风情。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优秀资源与深度的认知。 (1)为民族文化在校园传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去”
传统教学中,大部分只是把部分民族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引入到教学当中。因为时间空间或硬件软件的制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真正意义的“走出去”。很多的文化活动例如参观红色基地,重走长征路等在落实当中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
打造政府+企业+高校模式,借助新媒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当中。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共同优势,为高校打造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资源整合和创新平台。借助政府力量、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走出教室、走向企业,加强实习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可以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一些如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寨等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地素材经过他们的整理加工后形成教学成果,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发布到新媒体平台上,增强学生成就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逐步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族社会服务文化,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校应运用新媒体让当代大学生认识、感受、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做好新常态下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引领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特色和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合作共赢。
注释:
(1)张彩鹏.以地方文化资源创高校文化育人特色[J].高等教育,2016(7):48.
參考文献:
[1]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