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探索

2018-05-25 10:50朱宁慧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转型

朱宁慧

摘要:非遗旅游转型对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有着现实意义,明确其转型动力机制的同时,更要围绕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发展现状、游转型必要性入手,实施非遗资源动静结合展览、资源展示限制、网络平台推广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等對策促使其转型。

关键词: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

民族地区非遗资源丰富,与旅游业结合对区域经济发展、扶贫、区域资源整合、文化保护有促进作用。非遗旅游转型,必须从驱动力入手,探寻转型合适路径,为民族地区旅游业、非遗保护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民族地区非遗旅游业现状

首先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丰富,数量多且富有特色性与吸引力。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展现形式多样,如戏剧、舞蹈、纪念品等,可满足游客不同体验及享受要求。最后商业化严重,文化内在特征忽视,导致非遗旅游转型难度大[1]。

二、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必要性

首先是反贫困、促扶贫的内在要求,非遗旅游转型关乎旅游业的持续性。其次是旅游产品初始期、成长期等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更是周期良性循环的关键。最后是民族地区非遗延续传承、适应新文化环境的重要举措。

三、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

非遗旅游转型模型包括驱动力、发展状态,以及转型响应组成,各组成成分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且相辅相成。发展阶段的非遗旅游,其外部拉动力、内在推动力在压力诉求下,呈现出展览、文化品味与产品创新等状态。与此同时政策、社会、市场等响应态度,也决定了非遗旅游的状态及其游客文化深度体验,同时响应也决定了阶段性旅游转型的驱动力变化[2]。

四、转型路径分析

(一)非遗旅游资源灵活利用

介于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旅游资源的呈现状态也相对多元。基于静态展览角度分析,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医药文学等,观赏性较强。基于动态展览角度分析,如传统戏剧舞蹈等,互动性较强。单一的展览形式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整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闭塞,为活化非遗旅游资源,需要将动静展览的资源整合,拓展资源展现状态。如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可借助视频短片、模拟现实等技术,实现旅游资源的动态展示、静态呈现结合,让游客身临其境,同时也符合老年、青年游客的静态观赏、动态娱乐体验等要求。

(二)围绕生活化拓展

旅游文化及非遗文化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见唯有生活化的旅游资源,才能给游客带来更加实际的旅游体验,尤其是目前趋同化严重、旅游产品低层次的旅游行业,更应当注重非遗旅游的生活化转型。首先旅游资源的展开必须原汁原味,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为遗产资源传承奠定基础。其次文化深度性体验的个体元素,包括旅游产品、旅游地点等必须根植于生活中。如短时间、低成本的周边游,以及生活化的旅游服务及环境设计等。

(三)提高旅游科技含量

介于非遗旅游产品的趋同性,需要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实现科技与文化的高效融合,促使旅游产品转型。如黄龙风景名胜区,利用多维建模等先进技术设计出的古建筑模型,实现了非遗旅游文化的深化。

(四)实现非遗旅游信息化

积极借鉴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民族地区非遗旅游的网络宣传推广、数字化的档案管理、信息化非遗旅游资源纪录,促使非遗旅游转型。首先,利用网络收集、发布非遗旅游信息,积极采取网络大众反馈建议,明确并挖掘潜在大众旅游需求。对不同旅游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旅游指导、出行攻略等,实现非遗旅游人性化宣传。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其次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分析网络大数据,了解旅游区与人访量、消费等数据,同时为服务延伸提供依据。利用网络虚拟实景旅游,让网络大众全方位了解非遗旅游基地盛况,提升旅游吸引力。借助非遗旅游信息化实现经营理念模式及战略的优化。最后注重与其他非遗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借助非遗旅游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因素的综合涉及[3]。

(五)注重人才培育

完善各项非遗旅游产业法律、规章制度的同时,引导毕业大学生、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等加入到民族地区非遗旅游扶贫项目中。同时提升当地居民参与度、教育文化水平、人性化服务意识。最后培育新一代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继而得到更多游客的认同。政府、旅游管理等部门必须注重经济扶持,推动民族地区非遗旅游快速转型。

五、总结

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政府、社会、市场、教育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引入科技、互联网等实践,进一步优化非遗旅游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等,为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敬华.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9(2):145-149.

[2]刘少和,桂拉旦.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72-177.

[3]乔宇.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9):168-171.

(作者单位:四川省米易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