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楚彤
摘要:对于立体空间把控能力要求极高的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通过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所进行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与成果,来探讨服装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
关键词:《立体构成》;服装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一、传统《立体构成》课程的简介
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是大学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一门基础型必修课程,是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立体构成》,能够促使自身的三维空间思维的形成以及培养空间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三维立体的空间内进行点、线、面、体的有效组合;锻炼学生基础立体形态组合的创新实践能力;理解多种材料的塑形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对于材料再创新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设计观念的创新;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立体设计审美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解立体构成理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发现、了解、分解、重组、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世界的造物观念,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大胆取舍,敢于突破,尋找新设计观念的着力点,为创新夯实了思维基础。
《立体构成》这门基础型课程适用于艺术设计方向的各个专业,特别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在三维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
在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中大致分为以下7个方面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掌控能力:
(1)立体构成概论——概念与本质以及学习的意义。
(2)立体构成元素——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的认识。
(3)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4)立体形态的造型方法——空间转换(半立体构成设计),线构成,面构成,体构成,空间构成
(5)立体构成的材料运用
(6)立体构成的色彩运用
(7)立体构成综合设计
那么对于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立体构成》这门课程的内容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吗?笔者认为一定不是的,对于《立体构成》课程在各个专业的设置,一定要做到内容上的偏重与取舍,并根据课时的规定以及所在时代面貌的变化有所改变。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时要考虑到面对的学生的基础与喜好,有所针对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与创造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达到在大学课程的学习之初对所学专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二、服装设计专业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服装这一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需要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而且还需要有广阔的艺术知识体系,比如他们需要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了解服装发展的过程,理解现如今各种服装造型的由来与作用。他们还需要掌握全面的材料知识,才能合理地将这些材料设计成合适的,能够服务于大众各种穿着目的的服装。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服装是穿在人身上的艺术,人体是一个立体的形态,如何将手中的材料在立体的形态上进行造型,使作品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具有符合时代的美感,既满足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要求又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一直以来,中西服装设计师不断在探讨实践的课题。
因此,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平面的材料转换成富有创意的表面质感,如何设计出打破常规的服装结构,如何将平面的效果图转化成穿在人身上的服装,如何将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进行有效地组合,如何将复杂的人体结构进行概括提纯处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服装人体结构进行结合,怎样将基础的点、线、面、体在三维的人体空间里进行有效地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大学4年去不断探索、培养以及训练强化的。
而《立体构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帮助该专业的学生去打开自己的固有思路,很快地将思维转换到立体的空间概念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之后的专业课程,例如《服装结构》,《服装纸样》,《立体裁剪》,《面料塑形》以及最为重要的《服装设计》课程。
三、课程内容的创新探索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章节安排
根据服装专业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以及今后的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并且为了给该专业的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形体空间设计的基础,笔者在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年级的中英双语《立体构成》课程进行了更为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在36课时的时间里,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立体构成概念与理论、服装设计与其他设计专业领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毕竟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手上功夫一定要过硬。另外,对于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理解怎样在平面的材料上做立体肌理以及将平面材料转化成服装中的立体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有教学的目的与重点,笔者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4课时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4课时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半立体构成——8课时
第四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线构成——8课时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几何体综合立体构成——8课时
第六章 服装中的立体构成——4课时
(二)课程任务的创新及设置目的
(1)任务1:半立体构成设计
设置目的:
半立体构成是指没有创造空间的构成方法,是在平面材料上进行立体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视觉上和触觉上呈现立体感的一种构成方法。此部分内容对于学习立体构成是至关重要的,是平面材料转化为立体的最基本的构成训练。半立体构成设计的练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将思维从平面转化为立体,从而更好的理解立体形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此项任务的设置有助于学生之后的《面料塑形》课程的学习,面料改造是服装设计手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因此半立体构成设计可以使学生对于平面材料塑造的可能性上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让学生能够了解面料改造的多种可能性。
任务题目:
1)4人为一组,寻找灵感源,制定配色,完成两幅半立体构成设计作品。
材料:80g以上白纸、彩纸均可,KT板(不小于A2)
2)制作完成后,小组进行PPT汇报,PPT内容要包括:灵感板,色彩板,草图展示,小组制作过程,成品展示。
学生作品赏析(如图1):
(2)任务2:线构成设计
设置目的:
线构成在艺术设计领域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常见的构成方法。线,这个元素在自然界里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万物都是由不同的线构成起来的。线与线以不同的形式交织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形状。在服装中,服装的结构分割,装饰,廓形,比例都是由不同形状,不同状态的线来完成的,因此,对于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来说,学习如何控制线,利用线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物体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任务当中,学生通过对大量的线构成艺术作品赏析来感受“线”这个元素的可能性。
任务题目:
1)4个学生为一组,确定灵感源与主题,利用线绳,钉子,木板制作一个装饰作品。尺寸不小于A2。
2)制作完成后,小组进行PPT汇报,PPT内容要包括:灵感板,色彩板,草图展示,小组制作过程,成品展示。
制作过程略影(如图2)
学生作品赏析(如图3)
(3)任务3:几何体综合立体构成
设置目的:
此项目为立体构成课程的重要篇章,基于课程前期形式美感的学习以及对于各种形体以及空间的感受与练习,学生在课程的第三部分进行综合的立体空间构成设计。此次项目不同于前两个作业的是:这次的设计将规定主题——重造纪念碑谷。
该任务的设置灵感是受到USTWO GAMES公司在2014年开发的手机游戏《纪念碑谷》以及2017年推出的续集《纪念碑谷2》中所展现的炫目的视错觉空间的启发。该游戏曾因其绝妙的游戏场景空间设计、惊艳的颜色配搭,关于孩子成长教育的游戏文案以及动人的背景音乐获得了苹果设计大奖(如图4)。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刚上大学的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每天都在玩手机游戏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笔者在安排课程时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了思考:是否能将手机游戏与课程任务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对于玩游戏的渴望,还能在玩的过程中理解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一举两得。而此款游戏给予笔者实现这一课程内容创新设想的一个很好契机。
因此,将这两款游戏融入在本课程的第三项任务中,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的闯关来感受其神奇的空间关系,并从中获得启发进行综合立体构成设计作品创作,此次项目是一次对于前期知识的综合运用。
任务题目:
1) 4个学生为一组,从游戏中选择其中一个章节内容为主题,根据该章节的配色,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装置作品。材料不限,尺寸不小于59cm*85cm*50cm
2)制作完成后,小组进行PPT汇报,PPT内容要包括:灵感章节,色彩板,草图展示,小组制作过程,成品展示。
学生作品赏析(如图5):
(4)任务4:服装中的立体构成
设置目的:
由于此门课程面对的学生是一年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此次《立体构成》课程的最后加入了服装中的立体构成应用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立体构成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今后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审美基础。
任务内容:
个人作业,利用纸质材料,在1/2小人台上进行服装局部立体造型设计。
学生作品赏析(如图6和图7):
四、结语
《立体构成》是大学本科艺术设计方向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型必修课程,是每一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都要为学生设立的。
培养学生从平面转化为立体空间的思维,理解世间万物的造物方式与理念,从而能够独立进行创新型设计是这门课程成立的首要原因。服裝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一支,其创作过程对学生的空间把控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如何量身定做一门适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立体构成》课程是每一个服装设计学科教师需要去思考的问题。但无论怎样创新,课程所涉及到的原理与课堂任务的设置是否适合其所面对的学生,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地从课堂任务中进行创新思考是本课程创新改变的不变宗旨。
参考文献:
[1]王忠恒编著.立体构成[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2]梁富新,姜蓓美,张雪玲,周冠男主编,张嘉铭编著.立体构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