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
摘要:清朝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在内容上,这部作品是幽默多彩的,而在语言上,又是浑然天成的,除此之外,作者沈复生活的趣味、闲适的灵动,及与妻子芸娘伉俪情深的感情故事,亦是让读者心神驰往。我认为这本书的一大魅力,在于描绘了一位乐观豁达、天禀聪慧、宅心仁厚、细腻动人的女子,然而造化弄人,最终客死异乡,结局凄凉。鲁迅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主要通过剖析芸娘这个人物特点,阐述其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分析引发芸娘悲凉一生的缘由,让读者领略、思考、赏识那个特有时代的女人。
关键词:浮生六记;芸娘;沈复;人物形象
《浮生六记》清朝文学家沈复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一本书,语文课本里的《童趣》,就节选于这本《浮生六记》,书中主要描绘了沈复夫妻二人的生活轨迹,有闲适安逸,也有清贫困顿,其中还夹杂了各地游历的见闻。
很多人也都喜欢沈复的才情、性情,有人说沈复一生都在“真”字,是天底下最深情的男人。林语堂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我深以为然,沈复的确有福气娶了天底下最可愛的女人。她聪慧好学,热爱生活,能鉴赏艺术之美,也能找寻自然之美,同时她又有传统女人知书达理、勤俭持家的美德。所以,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书中芸娘的人物形象,并对她一生短暂的快乐和悲痛做出诠释。
一、芸娘人物形象分析
(一)芙蓉之面,腹藏诗书
芸娘外表虽非国色,但却有清水芙蓉的妩媚,和天然去雕饰的魅力。书中说芸娘身段优美、细长美颈、弯眉秀目,双目灵动,神采飞扬、浅露美齿,这种描述,看起来并非令人倾国倾城的。不过在沈复的笔下,其妻妩媚的娇态,让读者领悟到他初见芸娘时的钟情。沈复第一次见芸娘的时候,她穿着质朴却很雅致,双手灵动的绣着鞋子。做的鞋子也甚是精巧。这样的女子不禁让人想到用蕙质兰心来形容她。如莲花一样的清雅却在开放的时候,透出一丝娇媚,让人不禁又爱怜又喜欢。
有诗书气自华,芸娘的美不仅来自于外在,更多的来自于内在,俗话说,相由心生,这样的女子岂能没有诗书为心呢?她四岁听到《琵琶行》,就能用很短的时间将其背诵,但不幸的是,在芸娘4岁时,她失去了父亲,留下母亲、弟弟与她相依为命,而家庭也是日益贫困,芸娘心思灵巧,在针绣染织上天资出众,她用这个技艺谋生,为母亲和弟弟提供生活开支。即使如此,她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常常抽时间汲取知识,寒暑不辍。自己在平时的小作‘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颇得诗书精华,表弟沈复被她的才情打动,对芸娘产生了“心注不能释”的爱慕之情,同时向母亲表达了非她不娶的决心“母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芸娘和沈复是志趣相投的,他们喜欢诗书、游玩赏景,对月作诗,体会着文人墨客的人生趣味,在芸娘玩味着生活之妙处的时候,做出了“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的诗句,如此地诗情画意,如何不让沈复一如既往的深情?沈复对芸娘来讲,就如同她文学之路上的指路明灯,婚后的芸娘才华日益见长。在夫妇舞文弄墨的时候,芸娘觉得:“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她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也就是认为杜诗不是说不优秀的,而是因为,李诗的优势之处在于,李诗与自我心灵的融合度高,对诗作的感悟如此之深,是非常难得的,并且这种不添加功利心,单单就生活和文学的美妙之处,与自我的灵魂擦出的火花进行探索,也只有两个心生爱慕、灵魂相通的人才能做到的吧。
(二)心思灵巧,贫贱不移
在新婚的前几年里,芸娘和沈复和父母住在一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然而后来的时候,被家族厌弃,才开始了飘零的生活。然而,正所谓患难见真情,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我们在芸娘身上看到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与坚强。
芸娘的心思巧妙,总能发现生活的美。比如烹茶的时候,芸娘就有自己的见解:“夏月荷花初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可见芸娘是对饮茶之道有独特见解的,即使是在贫困的日子里,亦是能精彩的过活的。
沈氏夫妇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使是生活极为困顿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依靠,过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日子。在两人第一次被驱逐的时候,生活捉襟见肘,到了朋友鲁璋家的萧爽楼上,同样阻挡不了他们“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越”,和朋友们开办文学沙龙、诗情画意、吟诗作画。第二次被家门驱逐,生活更加惨淡凄苦,沈复和芸娘四处逃避债主的围追堵截,到了分食一碗粥的境地,芸娘却是强自镇定着:“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这种淡然、乐观的态度,不仅仅慰藉了沈复,对读者亦是如此。现在所说的‘一粥而聚,说的是在两人成亲之前,芸娘为沈复留粥到半夜的往事,在这句诗中,处处能反映出芸娘的坚韧和豁达。
二、芸娘人物形成的原因
(一)清朝封建制度的产物
封建制度下,家门规矩非常严谨,封建家长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家长所占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当时的亲子关系,大约就是家长下命令,子女来服从,这种制度是受到封建社会支持的。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对女人的要求,也就是深居闺中、三从四德,但是芸娘是独特的,她性格率真、行事坦荡、可谓是独抒灵性,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引起的非议是非常大的。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对于礼教是不合宜的,对长辈的尊严是挑战的。所以沈复的父亲,把沈复和芸娘扫出了家门,且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在此处,封建家长制的表现就淋漓尽致。
(二)家庭矛盾的原因
用现在的话来说,女孩子嫁人不是一个人事情,不仅要和丈夫相处,还要和整个丈夫家族的亲戚相处,在古代那种家族环境下,必须要谨言慎行,拥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才能安身立命。然而芸娘在这些方面是不擅长的。
例如沈复跟着父亲到邗江幕府,父亲在与同僚谈话间透露想娶一妾,沈复知道后,便书信芸娘,让她张罗这事儿,芸娘应诺,寻得了人选。但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沈复的母亲,便并未将此事告知,甚至撒谎说这个女人是邻家小妹,来串门玩乐的。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婆婆知道后,自然是心生不悦,于是“芸遂并失爱于姑矣”。
在沈复的父亲生病之后,沈复及弟弟到邗江对他进行照料。这时候芸娘为沈复寄了书信,但不巧的是,当时的沈复从邗江离开了,遂沈父看了书信的内容,随后在心中生出一把火,因为芸娘在信里,沈父读出了不尊敬的意思,沈复弟弟针对芸娘这个人也表达了其非议之言再加上芸娘擅自做主想要将父亲的姬妾带走,这些矛盾的日积月累,令这对儿琴瑟和鸣的夫妻,漂泊的度过余生。
(三)性格原因
我们再来看看芸娘的性格,在看《惨别》这出戏的时候,芸娘的感悟是肝肠寸断,后来看了《后索》、《刺梁》,芸娘则感觉“始称快”,由此可见,芸娘是慈悲心肠,对悲欢离合是极为敏感的,在现实生活里,对草木都会怜惜,甚至在整理盆景的时候,都不舍得修剪枝叶。这种性格同样表现在人物关系上,芸娘病重时,下人阿双独自离开了,对此她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担心如果阿双遇到意外,她对阿双的家人会心生愧疚;在小叔结婚时,她没有一点犹豫的献出了结婚时的珠花;即是受尽委屈,也要孝顺公婆。她这一生,这种付出的精神,也会带来相反的效果。昔日有受恩惠芸娘恩惠的人,引起她血疾发作,形销骨立,卧床难下,再加上对沈复地愧疚之情,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从文中可以看出,沈氏夫妻是琴瑟和鸣的,他们的理想是过一种平凡但极具艺术的生活,却被穷苦生活及封建礼教所困,这种在现代社会看来极为简单的梦想也幻灭了,不能不说是让人叹息。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