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羽
摘要:“谐”是幽默、诙谐的意思;“趣”是“乐趣”的意思。在苏轼的词作中,谐趣主要有多个层面上的表现。既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普通思考与哲理感悟之别。苏轼词作中“谐趣”的影响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对其自己的影响,也有对其他词人创作的启发。
关键词:苏轼词作;谐趣;理解与分析
苏轼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谐趣”。对这些“谐趣”的理解与感悟既是我们分析苏轼词作主题的前提,也是我们把握苏轼创作风格的基础,更是把握谐趣词创作发展历程的媒介。下边结合苏轼的具体词作,谈一谈自己对苏轼词作中“谐趣”的理解与分析。
一、苏轼词作中“谐趣”的表现
为了探讨苏轼词作中的“谐趣”及其表现,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谐趣”的内涵进行一个客观的说明。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分成两部分:谐趣的内涵与谐趣的表现。
(一)谐趣的内涵
在语言学的层面上,“谐趣”一词是一个并列结构。它是由“谐”与“趣”的合并而成。在现代汉语里,“谐”是诙谐、幽默的意思;而“趣”则是乐趣的意思。因此,“谐趣”一词中,“谐”是实现“趣”的手段、方法;而“趣”则是“谐”的客观结果和必然表现。所以,在作品的层面上讲,所谓谐趣就是指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从创作的过程分析,所谓的“谐趣”就是一种创作策略与创作效果的统一。
(二)苏轼词作中谐趣的具体表现
在多维的视角下审视苏轼词作中的谐趣更能挖掘它的意义所在。以谐趣表现的具体方式可以把苏轼的谐趣分成两类:即显性谐趣与隐性谐趣。下边以苏轼的词作个案为对象进行解析:
1.显性谐趣
所谓显性的谐趣是指在词作题目中有表达“谐趣”意义的语词出现。例如,含有“戏”字的题目。“戏”,即“戏虐”的意思,因此,含有与之相似字眼的题目更能彰显词作内涵对谐趣的体现。据研究者李恒的统计,苏轼这类的词作多达九十三首。《减字木兰花》(过吴兴李公择生子三日食客作此词戏之)与《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等都是这类词作。对于这类作品而言,即使我们不阅读词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从题目中的“戏”字感受到苏轼的谐趣流露。
2.隐性谐趣
隐性谐趣是与显性谐趣相对的一类词作。在这类词作中,题目中没有明显指向谐趣的词语。例如,在《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词中,虽然题目里没有明确体现谐趣的词语,但整首词作却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乐趣。特别是上阙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更是如此。“谁怕?”这一问,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映衬下,让读者有所感悟。在下阙里,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是说自然界的风雨无所谓。但是,“自然界风雨”的象征意义也在词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既然连“自然界存在的风雨”都可以被忽略,那么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根据苏轼在创作中对“谐趣”的运用结果,它又有如下的表现:
首先,谐趣是一种主题。谐趣的产生源于苏轼自己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因此,词作中的“谐趣”其实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例如,“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中,作者把别人眼中的贬谪讲成了自己的功业。事实也正是如此,贬谪本应该是一种惩罚,但在苏轼的理解中,他多年的贬谪生活却成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无论是黄州,还是惠州、儋州,他都能尽职尽责与民同乐。因此,这种自身感悟与众人理解的差异则成了一种谐趣的表达。
其次,谐趣是一种生活的哲理。在苏轼的词作中,一些描绘生活画面的词作之中,都被他赋予了一定的生活哲理。例如,在一首描绘洗澡的词作中,面对洗澡这一日常生活现象,苏轼却写出这样的语句:自净方能净彼。这一句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意思颇为相似。在空中飘荡的“幡”,既不是被风吹动的,也不是它自己在摇摆,而观看它的人的内心认为幡在动。这就正如苏轼所说,不是别人不干净而是自己的内心不干净。
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有一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面对自己因贬谪而不得不生活在荒僻的所在——嶺南,苏轼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只要自己心安,这谁都不愿意生活的地方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故乡。
二、苏轼词作中“谐趣”的由来
苏轼词作中的“谐趣”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继承,另一是他的感悟。前者表现在方法、题材的层面上;后者体现在词作的具体内容上。
首先,苏轼的谐趣词是一种传承。谐趣诗很早就诞生了,从《诗经》开始到唐代达到了鼎盛。而唐代的诸多谐趣诗的创作又都对苏轼谐趣词的诞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杨万里的“诚斋体”诗作里,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些以自然景物、儿童活动为内容,充满了谐趣色彩的诗歌。[1]而同样的谐趣也被苏轼继承了。在苏轼的词作里,也有与之类似的词作。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的词句。在这里,苏轼作为一个词人,他不可能不知道“人不能再少,水不能西流”。他之所以这样说,除了一种企盼之外,无非就是谐趣表达的需求。
苏轼词作中的谐趣还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在多年的贬谪之中,随着他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感悟,他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豁达了。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无奈的表达而是豁达情怀的感悟。
三、苏轼词作中“谐趣”的影响
苏轼词作中“谐趣”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对他自己的影响,二是对其他后来诗人的影响。
首先,谐趣对苏轼自己创作的影响。谐趣对苏轼自身的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的层面上,谐趣的影响使他创造出一种新的词作。正如前边提及的那样,仅在题目中表现谐趣意向的苏轼词作就多达91首。在微观的层面上,苏轼的贬谪生活与其谐趣词创作相互影响。对此有研究者这样说:政治上的失败,生活上的苦难,成就了他(苏轼)文学创作的辉煌,印证了所谓的“诗穷而后工”,逆境促使苏轼对人生作品哲理性的思考,又反过来影响其文学创作。[2]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贬谪生活与苏轼的谐趣词创作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表现。贬谪充实了苏轼谐趣词作的内容,谐趣词作又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其次,谐趣词对其他人的影响。谐趣词的创作不仅对苏轼自己有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了其他的诗词创作者。黄庭坚的《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这首词写于黄庭坚逆境之中,和苏轼一样,调侃之中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旷达。“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颇像苏轼调侃子由的“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3]仔细分析这段引文可知,在相同的境遇之下,黄庭坚创作的词句与苏轼的词句体现出了相似的意蕴。如果抛开这一点,从两人之间的关系上讲,他们两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可能发生的。除了黄庭坚之外,辛弃疾等人的词作中也表现出了苏轼的影响。通过词作中的谐趣,他们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时弊的思考,而且也表达出了对权贵的不满。谐谑词有了针贬时弊、讽刺权贵等功能,这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更进了一步。[4]这也就是说,苏轼的谐趣词有着广泛的影响。无论是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代的文人,都从他的谐趣词中汲取了创作的经验。
综上所述,在解析苏轼词作中“谐趣”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三个问题,即谐趣的内涵,苏轼词作中谐趣的具体表现以及谐趣的客观影响。
参考文献:
[1]华东方.童心的回归——论杨万里的谐趣诗[J].运城学院学报,2008,26(06):66.
[2]李恒.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7(10):193.
[3]李恒.例谈苏轼谐趣词对北宋文人的影响[J].文学教育(上),2014(12):123.
[4]许振,安丹丹.从谐谑词看苏轼的人文情怀[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3(04):90.
(作者单位:山东省费县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十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