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采莲曲》的意象图式分析

2018-05-25 10:50吴志春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意象图式隐喻

吴志春

摘要:意象图式是产生和理解概念隐喻的重要经验基础。本文尝试从意象图式理论视角来分析朱湘《采莲曲》中所蕴含的各种意象图式,概况和总结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力求找出文学语言创作与作者内心世界及其现实世界认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象图式;隐喻;采莲曲

现代诗人朱湘(1904-1933)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采莲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对其修辞手法、艺术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笔者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理论,探究《采莲曲》中所蕴含的各种意象图式,概括和总结诗歌中的概念隐喻,力求找出文学语言创作与作者内心世界及其现实世界认识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

Johnson(1987)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式样,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王寅(2006)进一步解释道,意象图式是隐喻的基础。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尤其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

Lakoff(1987)把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始源-路径-目标图式、连接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心-边缘图式以及其他图式,比如上下图式和前后图式等等。

意象图式在认知诗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西方的学者Freeman(2002)研究了如何运用意象图式结构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本文旨在运用Lakoff提出的各种意象图式类型,对朱湘的《采莲曲》进行全新的解读和欣赏。

二、朱湘《采莲曲》的意象图式分析

《采莲曲》整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成。不同的意象图式融合在一起,激起读者的身体体验,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此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全诗从整体上看是起点-路径-目标意象图式。第一小节中,“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莲舟上扬起歌声”,描述了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划着一叶扁舟,唱起歌儿,出发去溪水中采莲。首先,船儿来到了溪涧,姑娘一边哼着美妙的歌声,一边采着“半开的菡萏”;随后,在溪头,姑娘看见“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究竟是采还是不采呢?她满腹心事,犹豫不决。不过,悦耳的歌声始终在水波上飘荡。接着,到了溪中,姑娘准备采莲蓬。见到“莲蓬呀子多”,她不禁想起自己将要做新嫁娘,“耳鬓也晕着微红”,心里满满的幸福随着歌声在风中荡漾。最后,“升了呀月钩”,天色渐晚,凉风习习,是时候泛舟归去。船儿越走越远,“消溶入一片苍茫”,可是,采莲少女的歌音还在空中飘袅。读者不难看出,从采莲少女“溪涧-溪头-溪中”的路径图式中,作者展现了“人生是曲子”的概念隐喻。在作者朱湘的短暂人生中,起点就在扬起歌声的莲舟上,一路上飘飘荡荡,到溪涧有桨声应答;到溪头有水波助阵;到溪中有风儿荡漾;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筑造有如乌托邦的纯美世界,那是诗人少年时代对未来满怀信心和憧憬的表现!但是,夜幕降临之际,凉风习习,莲舟飘去,曲终人散,余音袅袅!诗人婚姻出现裂痕,加上生活的困顿以及漂泊的疲惫,诗人这种乌托邦的世界,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让自己陷入了空虚,精神崩溃,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读者在欣赏这首美妙的《采莲曲》的同时,不禁对诗人的境遇报以同情和惋惜。

全诗每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诗行都和容器有关。采莲姑娘的“歌声”首先在“莲舟”这个容器出现,接着因为“桨声应答”,“水波”这个容器也“抑扬”着歌声;然后从“水波”传播到了“风飔”这容器”,歌声回荡在四周;最后,采莲姑娘坐着莲舟离去,“歌声”慢慢飘走,只留下“歌音”在“虚空”这个大容器里“袅”着。经过无数次容器的经验,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个容器的意象图式。如图1:

“歌声”从“空—满—空”的过程,让读者置身于诗中,仿佛听到了整首曲子,从歌声里感受到了采莲姑娘从“娇羞—春心荡漾—落寞”的心理变化。同时,读者对“人生是曲子”这一概念隐喻,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生是曲子,在我们行走的途中,伴随着的,是心底唱响的歌:邂逅美好的人和事,心中宛转着欣喜的歌;经历失败和挫折,心中低回着忧伤的歌;重拾信心和希望,心中回旋着激越的歌……喜怒哀乐,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音符。诗歌中采莲姑娘表现出来的种种情绪,也是她对人生的体验。不过,她唱的采莲曲再浪漫,再悠扬,也抵不过时间,一定会有曲终的那一刻。采莲姑娘的歌声,从开始到结束,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使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作者在诗歌中还运用了部分-整体意象图式。采莲姑娘从一开始在“溪涧”“采莲”,到“溪头”“采藕”,然后到“溪中”“采蓬”。诗歌中的“莲”是整体,而“荷花”、“莲藕”和“莲蓬”是“莲”的各个组成部分。诗歌第一小节中的“荷花呀人样娇娆”和第二小节中的“清净呀不染尘埃”借用荷花的鲜艳和出淤泥而不染比喻采莲姑娘们的纯洁和高贵;第三小节“采藕”时“女郎要采又夷犹”透露出女儿家情弦已拨动,蓓蕾已初开,但是因为“羞涩呀水底深藏”所以犹豫不决;第三小节热情的喜鹊催着姑娘快把主意定,岸上的石榴树慷慨地把花儿撒上少女的罗衫—送来了它的贺礼,“莲蓬呀子多”象征着婚姻和子孙满堂,姑娘虽然“耳鬓边晕着微红”,却“风定”“风生”摆脱了犹疑,表现出坦然开朗的心境。诗人通过描写姑娘“采莲—采藕—采蓬”过程中不同的自然景象,刻画出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由“荷花”、“莲藕”和“莲蓬”构成的“莲”使诗歌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唐代诗人王昌龄也有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人王昌龄描写的同样也是采莲少女唱着欢歌的景象。不过,他诗中的采莲仅仅指的是采“芙蓉”(也称莲花或荷花);而朱湘这首《采蓮曲》中,不仅仅有采莲花,还有采莲藕和采莲蓬。笔者认为,通过部分到整体的完美结合,更能体现人生这支曲子的完整和圆满。

朱湘这首《采莲曲》主要是刻画纯洁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主题是歌颂劳动和爱情。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少女外貌和采莲场景的描写上,却对周围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而且,借用连接意象图式,可以发现诗歌中杨柳、晚风、夕阳、水波、小舟、荷叶、荷花、蜂蝶、

嫩藕、蚕茧、莲蓬、喜鹊、榴树、薄雾、月牙、星星等所有的意象都密切相连,形成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空间隐喻链。正如胡壮麟(2006:148)所言,连接图式通常包含两个以上通过具体或隐喻方式相链接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纽带。不同的场景因此可以相互链接,《采莲曲》中的连接图式可以展示为图2:

从图2可见,采莲姑娘从日落时分出发,到天黑月牙升起时才泛舟离去;期间,先是在溪涧采荷花,然后来到溪头采藕,最后在溪中采莲蓬。“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说的是少女犹如含苞未放的荷花,纯洁高贵,所以需要付出真诚和爱意!“藕心呀丝长……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表达出采莲姑娘因为羞涩想把青春的秘密藏在心里的情绪。莲蓬子多,榴树婆娑,喜鹊叽叽喳喳,预测着爱情和婚姻的到来。只不过,夜幕降临,月牙升起,薄雾蒙蒙,姑娘们带着花香离去,心中向往的爱情虽然美好,却有少许苍凉,有如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说过:“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唱歌的。”生命如歌,喜怒哀乐,点点滴滴都在我们人生的曲子中爬行。朱湘诗中的采莲姑娘,年轻貌美,春心荡漾,渴望纯洁美好的爱情,向往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诗中各种意象的紧密相连,奏响了采莲姑娘充满梦幻的青春进行曲!而诗人朱湘的人生曲子却大相径庭。这点,可以从朱湘同一年创作的另一首主题迥异的诗作《葬我》中得到印证。从“荷花池内”到“马缨花下”到“泰山之巅”到最后烧成灰烬,投进滚滚春江。21岁的诗人,已经开始寻求“葬我”之地。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使得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焦虑、痛苦。《葬我》这首诗歌,也预见了1933年12月年仅29岁的诗人投长江自沉。聆听诗人短暂而悲哀的人生曲子,笔者不禁扼腕长叹!

除了以上几种意象图式以外,作者在诗歌中还运用了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和上-下意象图式。采莲姑娘划着小船先是来到溪涧采荷花。她身姿曼妙如杨柳,模样妖娆如荷花;她纯洁善良且勤劳乐观;她欢快的歌声唱出了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接着,她来到溪头采藕,在水底深藏的莲藕有如少女的心事,你猜也猜不透!显然,溪涧采莲和溪头采藕都是为之后的溪中采蓬做铺垫。幸福美满的婚姻才是采莲姑娘最想要的归宿,“风定”,“风生”表明了她坚定的信念和态度。而诗歌的第三小节,诗人着重描写采莲姑娘对爱情既向往又犹疑的心情,诗人用“波沉,波升”四个字,既写出了水波的变化,又把少女内心的忐忑不安表达得形象自然。这里运用了上-下图式。

从意象图式的视角看,朱湘这首诗主要是运用起点—路径—目标意象图式來表达采莲姑娘的行程和心理变化的,也说明了“人生是曲子”这一概念隐喻,同时这首诗又是由多种意象图式融合而成的。采莲姑娘的“歌声”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采莲姑娘“溪涧采莲-溪头采藕-溪中采蓬”的过程,夕阳、杨柳、蜂蝶、蚕茧、喜鹊和月牙等等相互连接的意象……当我们感知朱湘所要表达的人生苦短时,我们动用了我们的感知经验,透过意象,运用想象将多种多样的意象图式相融合,并且与诗人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相融合,从而更好地理解朱湘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不同于一般欢快《采莲曲》的少许忧伤之情。

三、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通过探究蕴含在朱湘《采莲曲》中的各种意象图式,读者不仅可以概括除诗歌中的概念隐喻—“人生是曲子”,还可以洞察出诗人所要表达的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离别时的忧伤之情。《采莲曲》展现了诗人面对残酷现实时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参考文献:

[1]Freeman,H.M.Momentary Stays,Exploding Forces.[J].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02(30)1.

[2]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膳书堂文化编.朱湘精品文集[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意象图式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块教学
汉语足部运动词的空间隐喻研究
移动动词的语义连锁分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功能性成分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和“下”语义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