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慧 黄文革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自产生以来,一直被广泛运用于学术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被视为奠基石性的理论,各国在经济和贸易发展中也都将其视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将该理论精神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引发对民办高校竞争优势的些许思考,为民办高校的差异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保障。
[关键词]比较优势;民办高校;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34-02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已有将近40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中地位日趋显盛,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截至2016年底,全国民办高等学校742所,本专科在校生616.20万人,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供给侧基于民办非企业的性质,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诸如政策扶持不多、社会支持不够的短板。多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招生就业、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不断寻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但如何在全国2879所高等学校的激烈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往往取决于一所民办高校能否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的雏形是“绝对优势学说”,最初在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被提及:“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与分工中,我们也习惯地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将其出口并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充实和完善,但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阐述不同国家间进行国际贸易交往的原因。直到20世纪30年代,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经过萨缪尔森等人的完善,取代了大卫·李嘉图的模型,成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其实,笔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就是我们所周知的机会成本原则。若生产两种产品,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这恰好正是机会成本的诠释。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旨在阐明贸易间的互利性,但从分析中我们可知,比较优势理论不仅适用于对贸易的分析,对运用稀缺资源从事的一切生产经济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比较优势与高等教育
(一)高等学校比较优势的产生。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教育资源作为投入要素是具有稀缺性的,故比较优势理论亦适用于此。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高等教育资源在早期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恰好给民办高校的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民办高校的出现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的本质——机会成本,将该理论精髓引人高等教育领域,能更好地解释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类似现象,能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细分市场、按各自的比较优势办学,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办学水平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分层分类显著,把高考成绩作为筛选学生的主要依据,按高考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流到对应层次的学校中,这本身就强化了学校的等级身份。在社会的普遍认识中,成绩高的学生比成绩低的优秀,公办院校较之民办院校更胜一筹,这种观念导致高分院校对低分院校产生绝对优势,公办院校对民办院校产生绝对优势。
(二)民办高校比较优势分析。在高等学校姓“公”还是姓“民”的阵营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与发展亦可用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析,帮助不同群体分析并发挥其比较优势。民办高校最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其体制机构,即民办体制。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在融资、管理、运作、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优势。
1.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公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托各级政府的拨款,公办高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经费来源。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
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由举办者筹措,对经费的来源和使用有绝对的控制权、自主权。民办高校虽然长期缺乏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但是,凭借其灵活机动的融资机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民办高校可采取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引资入校。独资、合资、股份制任由民办高校选择。只要举办方许可,甚至教师、学生亦可参与融资、投资。这种融资机制的灵活性只能让公办高校望其项背。就学校办学而言,充裕的资金保障是对学校发展的最好支持。民办高校较强的社会融资能力,也恰恰体现了其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服务社会的水平。
2.科学化的内部管理。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呈多样化态势,如:个人办学、社会团体办学、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主体,决定了其管理体制也具有多样性。公办高校是由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选拔和任命学校领导人对学校进行控制和管理,学校对所用之人没有人事权,对拟用之人没有支配权,人事完全由教育主管部门分配。民办高校则截然不同,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推动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成为我国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内部管理体制。董事会决定校级领导和学校重要岗位的任免,校长的行政领导权、党委书记的思想政治核心领导权、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治理权三权并立,分工明确,互不逾越。
3.灵活化的用人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办高校紧跟市场机制,打破了高校常用的终身制,实现全员聘任制。给予广大教职工适当的危机感,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优化标准,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主動性,激励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岗位要求。对于教师职称晋升,部分省份的民办高校创新举措,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离,由学校统一组织评聘活动,高评低聘或低评高聘的现象同时存在,打破了公办高校论资排辈的局面,激励有能力、有素质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4.创新型的培养模式。民办高校机制的灵活性和对人财物的绝对支配权,使民办高校有敢为人先、敢与人不同的胆略和创造性。只要民办高校能够想到,就能够通过改革极力实践。勤工助学制、行政助理制、学生社团改革、三创学院教育、调干班培养、创新学分认定、双师培养、政校行企合作,凡此种种新制度的推行和新改革的推进,民办高校以自由之身、开放之胸襟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创造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自的创新培养特色。
三、提升民办高校竞争优势的对策
长久以来,公办高校一直获取了较多的教育资源,处在绝对优势里。民办高校要想从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从办学特色、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特色建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凝练办学特色。特色是一所高校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其在招生中能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定位,有异于他校的特色,才能吸引特定生源,才能傲立于竞争平台之上。
(二)建好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内涵提升的主体,也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近年来,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励,身居劣势的民办高校要想求得持续发展,建立一支稳定的且有竞争力的队伍尤为重要。而在民办高校中,由于薪资待遇等原因,师资队伍一直是其办学的短板。要建设师资队伍的特色,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提供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尝试股权奖励机制,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同时,鼓励专任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让其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避免在日后的教学中照本貪科,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吸纳高校新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发展导师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专长,建立一支青年教师发展导师队伍,加强青年教师发展引导,建设师资队伍比较优势。
(三)做好品牌专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般高校都不可能对每个专业均衡投入,相对于资金紧缺的民办高校则更是如此。民办高校要以自身定位出发,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思考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寻找相对优势。
(四〉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是“教”与“学”双向活动的载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前期市场调研为基础,以社会发展背景下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育人,首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课程的设立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有针对性,不能因人设课,要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学生的特点,还要加大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互联网+、自媒体等手段,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改革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改革扩大企业参与面和校企合作课程的比较优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
(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一直是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和比较优势的出处。民办高校应积极寻求同企业的战略性合作,如:引企入校、从企业引进教学资源,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有效的开展生产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做”一体化、生产和实训一体化的模式下,学生具有足够的时间训练,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还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二元制培养、毕业生定向输送等合作,不仅有利于民办高校,也符合企业的利益,使利益各方通过比较优势建设实现多赢。
参考文献:
[1]莫光政.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4(4):38-43.
[2]李然.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民办高校竞争优势分析[J].现代营销,2004(10):90-91.
[3]杜睿云,安树伟.发展职业教育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优势的视角[J].湖北社會科学,2012(1):473-476.
[4]陈光磊,张婕.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路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3):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