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磊 孙倩
[摘要]毒品和艾滋病严重摧残人类健康、威胁人类安全。高校探索开展禁毒防艾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大学生掌握禁毒防艾的技能,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全社会夺取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学生、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教材建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毒品和艾滋病乘虚而入,危害民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丁.作,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一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人民战争。加强禁毒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是打赢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基础性工作。高校作为教育资源密集尤其是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单位,在禁毒防艾宣传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和广阔的辐射作用。探讨高校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的一般模式,对于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优势,提高广大师生禁毒防艾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扩大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其中,35岁以下人员148.6万名,占59.3%,青少年吸毒人员数量长期处于高位。近年来,国内艾滋病感染也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青少年中的艾滋病感染者仍在增加,从2011年到2015年的数据来看,15-24岁人群的检出率大约以13%的比例增加。吸毒群体的低龄化以及艾滋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迅速蔓延,对高校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长期而艰巨的考验。大学生已经成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与严峻的禁毒防艾形势相比,部分高校在禁毒防艾教育方面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对大学生面临的毒品和艾滋病威胁态势过于乐观,为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并提供充足保障条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普遍尚未建立。有的认为自己学校没有发现吸毒人员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冒险,因而不必开展。有的认为禁毒防艾是公安和卫生部门的责任。有的学校对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缺少长远规划,只管布置任务、转发文件,宣传教育的随意性和临时性特点突出,对宣传教育的效果缺乏应有的监督。此外,一些学生对禁毒防艾宣傳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新型合成毒品成瘾性小,戒除较为容易,艾滋病离校园也很远,因此在学习时存在懈怠思想。
(二)师资力量薄弱。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制定禁毒防艾宣传教育规划,没有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机构,没有禁毒防艾展览室,没有建立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教师队伍,没有成立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志愿者服务队。现有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授课教师多为兼职,专业背景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所占比重较大,他们普遍缺乏系统性和专业化培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把握不够好,影响了宣传教育效果。高校普遍对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校园宣传活动的效果。
(三)教育教学内容有待完善。目前开设禁毒防艾宣传教育课程的高校普遍利用有限的课时集中简要讲授毒品和艾滋病知识,教育内容深度不够,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对吸毒成瘾的机制、如何拒绝毒品、性行为与性健康、生殖生理系统知识、身边的毒品陷阱和艾滋病威胁等内容的关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此外,部分教师自身对性健康教育感到羞涩,影响了艾滋病教育教学效果。
三、高校加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加强队伍建设。高校首先要建立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明确领导责任,明晰相关部门职责和分工,校领导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督查、定期总结。禁毒防艾教育队伍可由从事教育学、禁毒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边疆学等方面的学者、专家、医生、辅导员等组成,构建专兼职禁毒防艾教学、科研小组,实现集体备课、集体调研、集体讨论、集体申报和研究项目,并对这些骨干加强禁毒防艾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高校可积极探索与公安禁毒部门、卫生防艾部门合作,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实训活动,互设教学培训和现场教学基地。
(二)完善教材建设。目前,全国没有禁毒防艾的统一教材,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国情、省情、校情认真组织实施禁毒防艾教材的出版发行。如果出版条件不具备的,则需要制定出完备的禁毒防艾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针对大学生的禁毒防艾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毒品预防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毒品的种类、毒品的危害、吸毒成瘾机制和成瘾症状、新型毒品的特征、如何预防和拒绝毒品、青春期的困惑、大学生面临的毒品危机和毒品陷阱、毒品成癮矫治以及有关禁毒的政策和法律知识、国内外禁毒斗争等内容。艾滋病预防教育内容应包括艾滋病的概念、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条件、艾滋病的流行态势、艾滋病的危害、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识别、艾滋病的预防、安全套的使用技能等内容。针对近年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的感染率持续走高的状况,高校要关注男同人群,加强同伴教育。
(三)规范课程建设。高校禁毒防艾教育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标是“预防为主”,要通过系统教育,提高大学生识毒、拒毒、防毒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生吸毒人员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滋生,探索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渠道。在起步阶段,学校可在开设的某一或某些必修课中,把禁毒防艾教育专题纳入其内容体系,实施专题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并积极支持、鼓励专兼职教师开设禁毒防艾教育选修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开设必修课程,实现在校大学生禁毒防艾教育全覆盖。通过课程建设逐步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专业化强、职业化凸显的骨干队伍。禁毒防艾课程要树立注重围绕学生培养目标而实施多学科、综合性、专题教学的观念,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集成交叉优势,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欢迎度。在课程教学上,要积极引人参与式教学,设置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环节,采取积极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的行为参与,达到认知共振、思维碰撞、情感共鸣,创造性完成课程教学。
(四)创新网络建设。网络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信息获取和交流空间,也为学校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拓展到网络上,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引导和渗透,有利于形成禁毒防艾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态势。网络载体建设要体现趣味性、生动性和吸引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与活动中获取禁毒防艾教育知识。
(五)重视社团模式。成立社团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首先要求社团成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禁毒防艾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活动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先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娴熟,这样才能走出去开展成功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禁毒防艾知识、技能和认识比传统听课方式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加系统、深刻和牢固。社团成员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学生社团在开展“6.26”国际禁毒日和“12.1”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的同时,以演讲、辩论、征文、知識竞赛、书画比赛、图片资料展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在校内和校外社区常态化进行禁毒防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既能带动大批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又能扩大宣传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六)发挥服务社会功能。高校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开展禁毒防艾教育下基层活动。有效利用这一重要的渠道进行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对于推动禁毒防艾这场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树立全民禁毒防艾意识意义深远。为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可实施学生志愿者培训计划,培养禁毒防艾教育师资。目前,全国大学和城市社区的禁毒防艾教育所需师资还有一定缺口,基础教育阶段和农村的禁毒防艾教育师资较为匮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应该担负起为学校和社区输送大量禁毒防艾师资的重任,而培养的重要方式就是培训招募来的大学生志愿者。高校可以根据各地区毒品与艾滋病传播情况,综合考虑民族、地域、性别、专业等因素,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招募学生志愿者,加强系统专业培训,让他们把禁毒防艾的知识与技能传播到自己的母校、乡村或社区,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R].2017.
[2]新华网.青年学生艾滋感染率快速增长[EB/0L].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l2/01/c_l28485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