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遇到任何实际问题时都会启动思维运行,心理学把这种思维叫做“工作思维”(Working thinking),这样的思维通常都是由数个短促的思维操作组成的,我们可称它们为“瞬间思维”。认知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有不同的模式(Restak,1988),实际上,人的思维模式最终要体现在“瞬间思维”的方式上。看上去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的瞬间思维运作,直接决定着每个学生日常学习的成效,所有学科(包括艺术和体育)概莫能外。
直接影响“瞬间思维”风格的是情绪状态和指向。神经科学家指出,情绪状态只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阳光的,一类是消极的、阴郁的(详见本刊2017年第1期)。前者有助于启动积极主动的瞬间思维,后者则启动消极被动的瞬间思维。情绪指向则有表层与深层之分。积极的情绪激活深层次的“思维点”,达成深层点的连接,有效推进问题解决。消极的情绪激活表层的“思维点”,仅达成表层点的连接,消极地影响问题解决。
“瞬间思维”的广度十分重要,这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在“一瞬间”激活可能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所有要点”,忽略任何一个要点,都可能导致思考失误。这样的失误包括两类,一类是不知晓某个要点,即属于知识欠缺,另一类则是在“瞬间思维”的进程里忽略了某些已知点。后者即属于瞬间思维加工本身的问题,避免这样的忽略,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瞬间思维”的精准程度是“瞬间思维”质量的重要指标。所谓“精准程度”,关键在两条:一个是要点齐备,缺一不可;一个是要点连接,结构正确。如何达成这两个指标呢?这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试错”水平,就是说,学生的“瞬间思维”不会一次性达成既定的精准,他们需要“试错”的锻炼。每个学生都如此,没有例外。
“瞬间思维”的实际训练应当贯穿整个课堂,任何学科问题(不限于试题)都可成为“瞬间思维”训练的主题内容,课堂的任何阶段都可以成为“瞬间思维”训练的机会,这是学科课程融合的良好途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用专业的训练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提升学生的“瞬间思维”水平。具体训练办法,将在下一期讨论。
Restak,R.M.1988.The Mind.New York:Ban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