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太
摘要: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老师教给学生一颗赤诚的师爱之心,他们一旦感受理解到了这种伟大的师爱之时,就会转化为与老师的教育相适应的自觉行动,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关心;融洽;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237-01
1.亲近关心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如果说正直无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那么,真诚善良更是教师应有的美好心灵。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就必须象爱护自己的儿女那样,无私而坦诚。我做班主任,课间十分钟,总是和孩子们聚在一起闲谈,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漫谈中我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爱好、个性。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有学生围拢过来说这问那,我给他们解难释惑,也和他们交谈理想人生、家事、国事的看法,就是在日常的不带任何教育痕迹的接触中,我和学生交流思想,融洽了感情。
对学生生活上关心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桥梁。我发现,有的学生感冒发烧还坚持到校学习,就告诉他们:"回去吃药好好休息,好了再来。"有的学生脚受伤了,我说:"这几天你别参加大扫除了。"女孩子写黑板报回家晚了,我亲自送他们回家。一次,看到赵云卓同学上课无精打采,一问,才知他患腹泻。课间休息时,我把他带到办公室,把煮好的奶粉加鸡蛋送给他,他感动的热泪盈眶。又一次,我家老人患病住院,我既要忙家务,还要照理老人,又放不下班里的工作。由于疲劳过度走路打晃,一脚踩空,摔在地板上磕破了嘴,只得去医院缝了几针呆在家休息。同学们悄悄的在我家门口摆了水果、月饼,夹着的字条上写道:"老师请收下我们的心意,我们都在想着您。"看到这纸条,我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也有我。
师生关系融洽,班主任的思想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自然能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近几年来,我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而且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对待优秀学生,响鼓也用重锤敲。
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现正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十几年之后就是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这批人才质量的优劣,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重大。因此,要高质量、远目标的培养人才,需要我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的精心培育。
一般的说,老师对好学生容易偏爱,当然,也就难免失之偏颇。我做班主任,对待学生始终坚持两分法:对优秀学生,坚持"优育"的原则,响鼓也用重锤敲,使他们德才兼备,健康成长。
以前我所担任的班级里,有个学生守纪律,爱学习,成绩优秀,还是班上一名长跑运动员。同学们选他当班长,他不愿意干。经了解,他说准备考重点中学,担心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我启发他,一个人光有知识还不行,重要的是應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升重点中学是好事,但是学了本领为国家做贡献,人民才会欢迎我们。一番话,使他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愉快地承担了班长工作。我又教他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班务琐事对他的学习影响。放手培养他的组织管理能力,每周班会,让他布置工作,总结班务情况,主持召开各种内容的主题班会……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拥护,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他连续几个学期被评为优秀班干部。毕业时,她终于通过各项严格考核,升入了重点中学,而且成了一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3.对后进学生,要鼓励爱抚促转化。
爱学生,最难的是爱后进学生。要想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克服教师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们。相反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要向园林工人对弱苗一样基于更多的关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长。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摸索规律,找出行之有效的转变措施。我的做法是:(一)摸清家庭情况。如:该生的家庭成员,家庭情况,在家表现及社会交往。(二)仔细观察后进生的在校表现。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他应当从各方面首先了解人。"要了解一个学生,没有第一手资料不行。班主任要做有心人,注意后进生的言行举动,不要放过每一个教育转化学生的时机。(三)分析原因,制定转化方案,尤其要注意调动后进生的积极因素。
在后进生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我们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树之以归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导之一行,持之以恒。我有坚定的信心,"母不嫌子丑"。多难管的学生也要尽心尽力,毫不懈怠,将师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还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越干越有耐力,越干越有乐趣。"用语言播种,用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滋润一一一这就是人民教师崇高的劳动。"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细致的工作。要教好学生,首先需要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教育对象。只有热爱他们,才能精心地去培养他们。这其中,无论是疾风暴雨式的严厉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式的劝导,都要体现出老师真诚善良的爱心。
参考文献:
[1]郑艳萍.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