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梦瑶
摘要:《中庸》将儒家的至德赋予了君子,给君子的理想人格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个标准体现在修心、修身、治人三个方面。以慎独、时中、求诚作为修心标准来要求君子;以循序渐进、遵守伦理道德、守分正己作为修身条件要求君子;君子既要作为世人的道德表率,又要无声无臭地教化世人。《中庸》的君子论,在历史上对于培养政治及社会人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现实的价值。
关键词:中庸;君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13-02
在《中庸》中有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庸》中所提到的道德标准也大多是对君子而言的。所以,《中庸》中阐述的道可以说是君子之道,《中庸》也就成了一部培养君子的经典。本文以《中庸》中的有关君子的论述为依据,从君子修心、修身、治人三个方面对《中庸》的君子论做一探究与解析。
1.君子修心之标准
孔子将中庸之道奉为至德,他说:"中庸其至矣乎!"同时,孔子又说:"君子中庸。"也就是将中庸之德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亦即君子。所以中庸之道也就成了君子之道。《中庸》是以心法见长的,因此,《中庸》从首篇开始就论及君子修心的标准。"慎独"是君子修心的第一个标准,"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之所以在开篇就提出君子要慎独,是因为《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既然一旦离开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那么,不仅行为上事事要遵循道,内心也要时时坚守道。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己独有的,是他人很难进入的空间。所以人的内心活动只有自己最清楚,"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天下没有比自己的心更隐蔽的地方了,所以君子修道重在修心,修心则要慎独。为了使道不离于心,君子须时刻心存敬畏,内心没有一点背离道的东西,心中也就没有一丝愧疚。一般人达不到君子品德的原因,就是做不到在看不见的内心深处坚守道。
"时中"是君子修心的第二个标准。《中庸》引述孔子的话:"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求君子应当随时做到适中,权衡轻重,以察时变,无过无不及。而君子想要做到时中,则需修炼敬以直内的功夫来持守内心。心不放逸乱跑,如此便专主于一,便做到了"敬",心也就有了主。当心有主时,也就守中了。君子持中以用之,权变与守道并行,小人则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可见"君子时中"是君子修心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小人无法做到的。
"诚"是君子修心的第三个标准。《中庸》把诚视为贯穿万事万物的理,不诚则无物。同时也把追求诚作为达到中庸之道的重要心法,要求君子"诚之为贵"。圣人可以"自明诚",是天生的"诚者";君子则"自成明",是后天追求诚的"诚之者"。前者是天道,后者则属于人道。追求人道的君子就需要择善固执,坚持修心以使心诚,然后以一颗诚心去面对万事万物,内心的诚形于外,道德也就日益显著。但是,即使自己始终不能彰显,也能够诚心不变,正如《中庸》所说:"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这样的诚心境界已经可以比之于圣人。
2.君子修身之途径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回答了三点:"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君子要通过时时事事来修己。"修己以敬"相当于以上所说的修心功夫;而"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则是通过行为来修身。同样的意思在《中庸》中也有充分的表达,如"君子之道费而隐",再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这些都表明,万事无论大小都包含君子之道,小可开始于夫妇之事,大可极至明察天地。君子想为政也先要以修身为本:"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
那么君子该如何修身呢?《中庸》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首先,君子修身应当循序渐进。"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 施行善政要得贤臣,得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修正自身必须修养自己道德品质,修养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为首,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事亲、知人、知天,从修身做起,推己及人,由小及大。
其次,君子修身应注意道德伦理规范。在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四对关系上,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四,即孝、悌、忠、信。君子要遵守这四道,自身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忠于君子,恭敬兄长,对朋友提出的要求自己先做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不足的地自我勉勵,言行一致,才是忠厚笃实的君子。
再次,君子修身素位而行,依据自身所处的位置行事,并安于所守。"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在上还是在下,君子都能在任何处境下以修身为本分。
君子修身如同射箭一般:"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射不中靶心,就要反过来检查自己。同理,君子若修身有所偏离,也要反省自身。
3.君子治人之境界
在修心、修身的基础上,《中庸》对君子治人构想出了理想的境界。
首先,君子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威治人。《中庸》提出:"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鈇钺。"之所以能够做到既不用奖励又不用惩罚但民众都中规中矩,是因为作为治理者的君子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得更好。具有"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的威信,民众心悦诚服,这样一来,就能够达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境界。
其次,要做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就必须要求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中庸》提出:"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里提出了天下道、天下法、天下则三个标准。君子的举动可以作为天下人的常道,他的行为可以作为天下人仿效,他的言语可以作为天下人的准则。为何君子的言行值得天下人仿效?《中庸》这样解释:"是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就是说君子的言行不但要符合现在民众的评价标准,还要符合传统的标准、天地的标准、鬼神的标准,并且还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这样一来,君子作为天下人的表率也就是名副其实的了。
再次,虽然君子作为天下人的表率,但是其表率作用却不是大张旗鼓,而是"无声无臭"的。《中庸》引《诗经》的句子"衣锦尚絅",主张"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君王治人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凸显的是自身,所以多用严刑峻法,外华实则内虚;君子治人则是为了使民众得到教化,凸显的是百姓,并不标榜自己,所以君子之治朴实无华。虽然外在朴素然而美在其中,所以君子之治默默实行却一天天显著。"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君子使民众于无声无息间自然而然得到教化,让民众觉得是自己教化了自己,这就是最好的教化。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庸》将儒家的至德赋予了君子,给君子的理想人格设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个标准体现在修心、修身、治人三个方面。以慎独、时中、求诚作为修心标准来要求君子;以循序渐进、遵守伦理道德、守分正己作为修身条件要求君子;君子既要作为世人的道德表率,又要无声无臭地教化世人。《中庸》的君子论,在历史上对于培养政治及社会人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现实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思敏. 中庸: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D].兰州大学,2008.
[3]叶豪芳.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云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