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君
摘 要:意境属于中国美学范畴,是情与景完美结合的一种最高境界,更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衡量中国画价值的标准,所以,对中国画意境进行深入分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中国画意境的内涵,中国画意境的表现、中国画意境建构几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画;意境;表现;建构
中国画集中国绘画艺术为一体,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中国画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与理论体系。对意境的分析不仅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画的价值体现。
一、中国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我国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一种审美意识。意境指的是绘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景等融合而成的一种审美境界。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都是对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最早“意境”产生于各类诗歌创作中,如《诗经》中就有意境的完整创造。随着美学的健康发展,意境已经贯穿到其他艺术领域创作中[1]。
站在中国画的角度来看,“意境”是画家们通过对各种景物的描绘,以此来表达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在这种意境下,能够让欣赏者不由自主地融入到作品中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被这种艺术美所感染。与此同时,绘画作品的“意境美”是作品艺术价值的体现,从古至今,凡是具有完美意境的作品都能够被人们所喜爱和铭记,并被运用到各种作品创作中去,其作品价值可想而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不断吸收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审美特征。一幅好的绘画作品,除了要将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真实地描绘出来,还要抒发真情实感,传达出某一人生哲理或文化底蕴[2]。
二、中國画意境的表现
(一)艺术的真实性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是这种意境美的体现。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们通常都会把绘画的主要对象人格化,用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象征人的圣洁、高雅,用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来象征人的坚强、忠贞[3]。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人生追求不同,其审美情趣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自然而然,表达出的意境也会不同。中国画的意境和作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画家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揣摩、升华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每个艺术家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万物,通过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让艺术作品赋有灵魂,使艺术具有真实性,从而体现出了艺术的价值和魅力,这也是中国画经久不衰的根源。
(二)意境美表现在“画中有诗”
苏东坡在对王维的画进行评论中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好将中国画的绘画意识与创作方法体现出来,也就是写意的艺术观与意境的艺术表现手法。“画中有诗”,也就是说画中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与文学化。中国画和诗的联系十分紧密,两者都是通过艺术手法创作出较为相似的意境,所以,绘画作品具有“诗情画意”的特征。在《林泉高致》中,画家郭熙对诗和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正体现“诗”与“画”两者之间的联系。“诗中有画,画种有诗”从顾恺之开始,就成为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在绘画过程中,画家们都运用色彩与线条的组合,并将自己大脑中所想象出的形象加工出来,融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表现绘画作品的意境,形成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4]。
(三)意境表现在“气韵之美”
所谓的“凡书画当观韵”大概就是说的“气韵之美”。“气韵”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形态之一,“气韵之美”是一种绘画美学准则,更是每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具备生存、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经过画家的艺术创作,就变成了艺术韵律。在绘画作品中,气韵能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线条的长短粗细、绘画的轻重、色调的搭配等,有了“气韵”绘画“意境”才能更加完美地体现出来,从而使艺术作品更具感染力。
(四)意境表现在“骨法用笔”
所谓的“骨法用笔”是指物象结构、画面间线条的骨力,也就是常说的“笔力”。“骨法用笔”妙在“具象、抽象”间,中国画和书法有一定的联系,其线条造型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将各种物体的想象准确描绘出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除此之外,不管是中国画还是书法,在工具的使用上都是毛笔,通过毛笔更能将线条的“气韵”表现出来,
(五)意境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画将“象”和“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中国画中所表现出的意境来源于真实的自然界,但是又高于自然界,它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加工与创作,并不仅仅只是简单描绘,也就是“不似之似,仍为真似”。画家们将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真实事物进行加工,并融入自己的想象,从而形成一种寄托人情感的艺术作品。中国画意境中的“以形写神”,正是画家将主观意识融入其中的一种表现体现。不管是哪种事物,形似并不重要,将“意境美”融入其中,并表达一定的情感才是绘画的重点[5]。
三、中国画意境建构分析
(一)“实象与虚象”的构建
在中国画中所表现的“象”并不仅仅指“实象”与“虚象”,而是“形神”结合的一种“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意境”才可以达到更深的境界,从而实现“境生象外”,并构成一种新的境象,也就是所谓的“虚象”。这时的“象”已不是自然界纯粹事物,变成了画家绘画中的事物属性。换句话说,“实象”指的是纯粹的自然界事物,而“虚象”涵盖了画家主观意识形态。事实上,“实象”和“虚象”是对立统一的。“实象”是事物本身美的部分,“虚象”是事物美的表现形式,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会将一些不需要表现的美进行删除,因而,事物本身美的部分并不会全部表现在某个画面中。中国画中的“状物立象”就需要画家学会对事物来取舍,并根据所要表现的主题,对物象进行布置,从而构建一种新的气象。
中国画比较注重“置陈布势”,对空白与虚实的处理非常讲究,这样,就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所谓绘画中的“空白指的是虚处与疏处”,在《夏半边》这幅绘画作品中,作品正是使用了这种虚实关系进行艺术创作。在中国画中“虚”与“实”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转化的,通过笔墨的干湿、线条的深浅绘制出“似隐似现,实中有虚”的意境美。
(二)“形与神”的建构
中国画对“以形写神”进行了重点强调,所谓的“形”指的是画家所观察到的自然界事物,这和“意境”中的“境”所指相同。当然,中国画并不只是对自然界万物进行照搬,而从意境创作的角度来说的。画家想要将具有意境美的中国画创造出来,就需要“写真景物、真感情”,只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界万物,才能创造出美的绘画意境,将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出来,可以说中国画意境创作的起点就是“形似”。在《古画品录》中写道“做画就应该气韵生动”,这里所说的“气韵生动”指的是“传神”。中国画“意境”的构建是通过线条、色彩等所创造出的“气韵”与“神似”的绘画境界[6]。
(三)“象與意”的建构
要在绘画作品中将意境体现出来,就需要“境”与“象”的相互作用,“意境”中情的产生必然离不开“象”,而“意”更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象外之意”。“立象”是为了将事物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传神达意”的效果。在中国画描绘过程中,通常都把自然界中的山水融合在“诗情画意”的情景中,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形象[7]。中国画在“意境”创作的时候,都将生活的哲理、画家主观情绪融入进去,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将艺术美表现出来,“融情于景”。
中国画的“象与意”两者的关系表现在:“象”是可以直观看到的景象;“意”是看不到的,需要人用心去感悟。有了“象”才有了“意”,因而,“意”必须要依附于“象”存在。“象”和“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的存在才让绘画作品更具价值。
四、结语
“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作为我国艺术国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传统规范与特征,所以,画家们在对中国画传承的时候,需要重视传承其基本特征,毕竟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国画如果没有了“意境美”那仅仅只是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描绘,失去了艺术感染力,不能打动人心。中国画的“意境”是自然万物和人主观情感的交融、转化后形成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形象。因而,绘画作品中的“意境”常常都含有深刻的人身哲理,感染和启迪人,是艺术最高境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金长安,赵良军,欧明林.对山水国画中应物象形理论的思考与探析[J].艺术百家,2014,(23):126-129.
[2]周明军,刘丽明.浅析中国画诗性意境的建构特征[J].艺术探索,2014,(19):78-86.
[3]郭良成,张浩平.试论中国画意境中的诗性建构特征[J].文艺研究,2014,(16):35-47.
[4]赵安定,曾孙瑶,胡凯.关于中国画意境的美感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5):167-173.
[5]郭晋安,周明贺.浅析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及其建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4,(18):158-164.
[6]杨杰伟,郭良平.关于中国画追求意境美表现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34):337-345.
作者单位:
山西师大临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