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知识分子赴延安浪潮的形成及其启示

2018-05-24 09:55顾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浪潮知识分子

【摘 要】 抗战时期大量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由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奔向延安。知识分子赴延安浪潮形成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强烈的抗日救国责任感、使命感及爱国情怀的驱动;国共两党的鲜明对比、中共中央的热切感召。当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启示有两点:一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应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二是党和政府要做好各个阶段的知识分子工作。

【关键词】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延安;浪潮;原因;启示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代表着自由、平等、民主的“圣地”和“乐园”。彼时,大量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由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奔向延安。“到延安去”成为爱国青年的心灵呼唤,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938年夏秋之间,知识分子赴延安浪潮达到了顶峰。据统计,这一年仅5至8月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到近两千三百人,每天都有近百人到达延安。1938年全年共计知识分子一万余人奔赴延安。直至抗战后期,延安形成了四万余人的知识分子群体。

一、赴延安浪潮形成的原因

1、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及爱国情怀的驱动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民族危机,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出路和自己的归宿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面对“走向何处”(沦陷区、国统区或延安)的问题,无数知识分子做出了正确的人生选择,义无反顾地奔向延安。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们的普遍心理状态正如李慎之先生所说:“只要你当年内心还有一点热血、一点良知,你就不会选择走另一条路”。

知识分子们奔赴延安的过程大都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一些人受到家人的百般阻挠,有的悄悄离家,半路被家人拦截,几经曲折,最后还是没有放弃赴延安之路。多数去延安的知识分子在路途中历经了各种艰辛曲折、艰难险阻。许多从华东、华南、西南、东南等地区去延安的青年,由于路途遥远,风尘仆仆,辛苦跋涉,很多路程全靠步行,经过日占区还要经受敌机轰炸的危险。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赴延安途中遭遇国民党的封锁、阻拦、扣留甚至迫害,也丝毫没有动摇赴延安的决心。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大多出身于官僚、地主、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及富商家庭,能够放弃原本优越稳定的生活条件,不顾家人的阻拦及途中的艰难险阻,选择奔赴偏远荒凉贫瘠的边区延安,必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坚定的革命理想。

2、国共两党的鲜明对比、中共中央的热切感召

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民族危机的时刻,国民党政府对外推行“不抵抗主义”,对内封锁追杀共产党,压制群众抗日呼声。而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立场,高举全民族抗日旗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消极抗日,推行片面的抗战路线,致使大量国土进一步沦陷。而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抗日的进步立场,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的腐败与共产党的进步形成鲜明对比。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只有依靠共产党才能实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在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胜利上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为吸引更多人才到延安,抗战期间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毛泽东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文章,明确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要求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共产党和党的军队,对来延安的革命知识分子不加任何限制。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提出“要广招天下士,诚纳四海人”,“快下手”抢各种青年知识分子人才,强调各根据地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环境与气候”。政治上,中共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吸收包括进步知识分子在内的人员参加抗日民主政权。工作上,中共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将知识分子合理安排,很多外来知识分子都被委以重任。教育上,联合一切不反共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批吸收和鼓励知识分子担任中小学教员,包括分散在乡村中的游离知识分子或半知识分子。中共使来到延安的知识分子们能够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生活上,中共对外来知识分子关怀备至,予以特别优待。当时,发给一部分外来的当教员或主任教员的知识分子每月的津贴费远远超出红军出身的各级领导干部。其次,中共驻南京、长沙、武汉、重庆、西安、太原、桂林、广州等城市的八路军办事处,应中共中央要求将吸引、组织知识分子到延安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均作为合法机构做赴延安知识分子沿途的组织、招待工作,负责将他们安全送往延安;中共在延安设立了交际处,专门负责接待和安置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根据其各自业务专长、生活特点进行合理安置。

其次,中共在延安大规模地创办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安置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大学等各类院校共十几所,招收大批知识青年。为做好招生工作,党成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被誉为“红色桥梁七贤庄”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即是当时负责招生工作的中心。此外,中共大力开办战时青年训练班,积极对知识青年加以大规模培训并发展党员。在整个抗战时期,延安各类院校训练干部共约20万人。

此外,为更好地配合吸收知识分子工作,中共通过新闻报刊以及中外记者来延安实地采访报道等,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以及延安的政治、法制、教育等情况,以扩大延安的影响力。《抗战》作为抗战时期的代表刊物,除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道抗日救亡运动情况,还刊登了有关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的招生情况,并告诉有志于投考这些学校的青年前往延安的途径。美国记者的《西行漫记》,对抗战中的延安和共产党作了纪实报道,此书出版后轰动了海外华侨聚集地乃至全世界。

二、启示

1、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应具有责任意识

回顾历史,知识分子进步青年以其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放弃安逸与享乐,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在当代,在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阶段,青年知识分子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勇于担当,筑牢信念,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热爱祖国,心系国家,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自我,努力奋斗,谱写青春的乐章。

2、党和政府做好各个阶段的知识分子工作

知识分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知识分子能够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党和政府应始终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了解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新特点,掌握好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制定落实好知识分子政策,为广大知识分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为国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队伍,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党委党史研究室.在抗日救亡的洪流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 朱鸿召.延安文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顾婷婷,女,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浪潮知识分子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浪潮发布人工智能“浪潮元脑”系统
新色彩浪潮
从《电影与播音》回望抗战时期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你是知识分子吗?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