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
【摘 要】舞蹈作为一門艺术,主要是运用人的身体为媒介,塑造出能被人感知的形态形象,表现情节和作品主题,进而表达人的内在情感和需求,以及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取向。而舞蹈编导在创编过程中,在某种情况下单纯依靠身体动作无法充分进行叙述和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考虑使用道具。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既是演员身份的象征,又是对特殊环境的一种解说,还能作为思想情感的寄物,舞蹈作品通过对道具的恰当运用弥补单一肢体语言的有限性,大大扩充身体语言的表达和语汇内容,充分发挥道具寓情于景与借物抒情的艺术效果,使其在作品中起到丰富表现手法、营造主题氛围、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道具;应用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112-01
一、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特点
道具,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舞蹈道具的选择运用不同于戏剧、舞台剧,不能单单只作为舞台置景,舞蹈道具应该是小型、灵活、多变的,是能与肢体相协调,配合产生舞蹈关系的物品,是为舞蹈服务的。
(一)道具符合舞蹈和剧情的需要。舞蹈中的道具作为人身体之外的延伸和拓展,是身体舞蹈语言的一个丰富和补充,也是作品背景环境的一个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编创者愿意在道具上下功夫。道具如果运用得恰当,它可以明确反映舞蹈创作的时代背景、地域特征、风俗民情。一个作品的道具用得恰到好处,往往能让作品展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能把受众准确带入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增强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人们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正因为如此,舞蹈作品的编导和演员在创作和阐述作品形象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在道具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实际背景和剧情的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确保作品和谐恰当。如舞蹈《梦里寻他千百度》,选用的道具是扇子,道具一出来,观众就能明白一个大致的地域位置(山东秧歌),再往细里看,舞蹈演员使用道具的娴熟技巧,与代表性的舞蹈肢体动作相互融合,成功塑造了胶州秧歌里小嫚、扇女、翠花三个成长阶段的女性角色。扇子成为女子情感的寄托和心理的外化,细腻表现了女子一生对爱的执着等待与追求……
(二)道具便于舞者的使用和表现。道具在舞蹈作品中不仅仅是身份和环境的象征、说明,更是包含了高超的技术性,是舞蹈与技艺的高度融合。这一方面对舞蹈演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对舞蹈道具的适用性、多变性和灵活性有相当的限定,收放自如,既不能在舞蹈中喧宾夺主,也不能让人觉得可有可无,要尽量做到演员与道具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道具使用的价值和意义。
二、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语言艺术,并不完全具备言语的表达功能,舞蹈动作的功能主要是“情态”而非“事理”,很多时候舞蹈并不能完全清楚地表达场景和事件,这就需要在纯舞蹈中引入一些外部事物(比如道具)来加以补充,增强作品的叙述能力,使舞蹈的主题内容更加集中、鲜明和形象化。
(一)道具加强舞蹈语汇。从舞蹈的形成来看,动作是舞蹈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而道具作为身体动作的延伸和扩展,使舞蹈形象更加鲜明,作品情感更加丰富。在道具的辅助下,舞蹈演员以身体动作为基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塑造作品的形象,完成舞蹈艺术的创造。如蒙古族舞蹈中的盅舞、碗舞、筷子舞等,就是在原本蒙古族舞蹈硬手腕、碎抖肩和揉臂等一系列动作的基础之上融入了酒盅、碗和筷子这些道具,从而大大丰富了动作语汇,加强动作内容的丰富性,渲染舞蹈氛围。
(二)道具烘托舞蹈主题。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虽然会有舞台灯光、服装、音乐等的辅助,但不得不说,有时道具的加入更能准确定位角色和完成环境的提示。一把雨伞、一条绸子、一把扇子等,都能暗示舞者的角色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营造情境,为作品的主题服务。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二场中的“五寸刀舞”,通过“刀”这个道具的应用,刻画赤卫队员和解放军铁骨铮铮的气魄,从而表现人民勇敢反抗、追求自由、追求解放的思想主题。这种既抽象又具象的道具的运用,为烘托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舞蹈道具的使用终归是服务于舞蹈内容和主题的,所以在选用舞蹈道具时,一定要秉承与舞蹈主旨相贴合的原则,避免道具沦为游离于主题以外的“物品”,使其在作品中与舞者自身情感、作品情感统一,这样才能发挥其特有的艺术效果。
寓情于物、缘物于情,是道具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个成熟的舞蹈作品直接体现主题和对现实的感知,这就对道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凭借一种物品,达到某种精神需要,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