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佳丽
【摘 要】赣南采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鮮明的特征,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反映。赣南采茶随着时代的日益变迁,改变了它原有的艺术形式、风格特点等。本文将通过对赣南采茶的“原生态”成分在赣南采茶中的具体体现与“原生态”性特点的形成进行分析,旨在追寻它最原始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更进一步地了解赣南采茶的艺术内涵和赣南采茶的文化背景,对它的传承和发展起一定推动作用,丰富其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赣南采茶;动态; 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110-02
赣南采茶作为江西民间舞蹈的代表性舞种,是赣南地区的四大歌舞之一,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赣南采茶历史悠远、璀璨长驻,也正是由于它独特的风格特征。由此,我们应该通过其独特的“动态性”为突破口,以赣南采茶典型的基本动态传承为主体进行分析,从多个视角研究赣南采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来发展赣南采茶,赣南采茶的动态传承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赣南采茶
赣南采茶是客家人民在茶事活动实践中产生,表现劳动、民俗以及独具风格的艺术形成。赣南采茶舞蹈的动作特点接近赣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具有幽默以及模拟动物动作的特点。赣南采茶中有两个角色茶公和茶娘,赣南采茶舞蹈亦歌亦舞,有的配上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娱乐性较强。赣南采茶来自于民间,因此舞蹈中大多动作都具有真实性和模拟性的特点,作品大多体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如《睄妹子》《打猪草》《补鞋底》等。
赣南地区有利的自然环境因素,是孕育茶叶的“温床”。赣南客家人民的祖先,在这片土壤上居住,垦荒种茶,以种植茶叶来维持生计。茶农在农作时,为了驱除疲劳或传递彼此心中情感,常常会一边摘茶,一边唱茶歌,以劳作时身体的动律特征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等融汇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采茶舞蹈文化。
二、赣南采茶所面临的问题
古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赣南采茶在艰辛的历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造就了璀璨的“舞中三绝”,它就像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屹立于我们江西的红土地上,在民族民间舞中闪闪发光。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受视野的局限,人们在赣南采茶的审美、作用、价值等问题上,往往用片面的观点来评价,以致赣南采茶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失落”的境地。多元化的艺术充斥着市场,我们的国宝精粹“京剧”都面临“失宠”,赣南采茶和其他戏曲舞蹈也“在劫难逃”。赣南采茶面临着“失落”境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受外在客观原因的影响,政府对赣南采茶文艺事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思想的大变革和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分散了人们对赣南采茶的关注力。赣南采茶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赣南采茶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目前,赣南采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窘境,这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为此,我们应该对赣南采茶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为其尽快摆脱窘境,重新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三、赣南采茶的传承
(一)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在各大中专院校开展“赣南采茶进校园”的活动,以全面建设赣南特色校园文化体系、传承和保护赣南采茶为重点,以各大中专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开展“赣南采茶进校园”的活动,激发起广大师生们学习赣南采茶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各大中专院校营造人人知“采茶舞”,人人爱“采茶舞”,人人学“采茶舞”的浓郁氛围,建设具有赣南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示范学校。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把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在各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赣南采茶鉴赏课、赣南采茶理论等课程,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接受本土的教育;组织赣南采茶演出队学习表演技巧,做到有服装、有节目、有教师、有场地。推荐一批赣南文艺学校采茶舞专业定向的培养生,举办“赣南采茶舞”的活动。要确保开展赣南采茶在校园中建设的经费投入,要把赣南采茶进校园活动与其它建设相结合。加大人、财、物等方面投入,确保赣南采茶在校园的建设取得实效。
加强赣南采茶的人才培养。为传承和发展赣南采茶,加强人才培养,从而为采茶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相关部门和舞蹈工作者应当放眼于未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一些优待政策引导,积极发挥起地方各类大中专院校以及社会办学力量,使之担负起采茶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等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赣南采茶的传承也要和学校取得密切联系,后继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并积极承担舞蹈人才培养任务,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采茶艺术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充分发挥剧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每学期派出相关的骨干教师和民间艺人到区文化馆、艺术剧院以及采茶歌舞剧团、文艺学校等进行学习和培训。每季度组织学校相关教师进行采茶专业辅导,并在学校进行指导和监督。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汇编出传统剧目的采茶舞教材,开发反映时代,贴近现代群众生活的新节目。编排新颖的作品,从内容、剧目、形式以及舞美等方面来创造作品。通过民间艺人传授表演技巧,展示采茶的魅力和风采,以民间艺人为媒介把采茶推广到群众之中,使采茶得到传播和传承。在每个季度进行剧团汇报巡回演出,上城下乡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以满足城乡老少等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二)在传承中应注意的事项
“客家文化”是采茶的“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在世界中有着如此大的反响除了物质基础之外,也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华文化中的赣南客家文化,它有着独特的人文特征和艺术文化价值。赣南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赣南采茶是赣南客家文化的产物和反映,赣南采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体现了赣南客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是赣南客家人民的生命、情感、生活以及智慧的象征和客家文化的集中反映。早在唐代尤其是宋代以来,大量生活在北方中原一带的汉人由于逃避战乱等原因纷纷迁往赣南山区而成为赣南的客籍。赣南是我国最大的客籍集散地,是我国客家文化的摇篮。赣南客家的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辽阔的赣南山区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开山种茶和垦荒造田的生产大运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勇敢团结、勤劳淳朴、善良幽默的性格特征,并形成和创造出了丰富而独特的赣南客家文化,例如:服饰文化(头戴罗帽、身穿三花衣服、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饮食文化(南北风味兼容)、建筑文化(客家围屋)等,其中赣南采茶就是客家先民创造的一项极富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只有在了解赣南客家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紧紧抓住赣南采茶的“根”,只有传承其优秀的赣南客家文化,才能表达他们的现代思想感情。
独特的“风格性”是采茶舞的“魂”。贛南采茶是表现客家人民劳动、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舞形式。以优美动听的曲调、活泼生动的舞蹈表演,勾勒出了一幅春暖花开的茶山景色,与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般的茶园生活。赣南采茶来自于客家茶农的劳动生活,一直保持着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其具体的风格特点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赣南采茶动作传神,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多配以幽默的客家方言和调侃人生的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与真实有趣的舞蹈动作相结合使得赣南采茶更具有喜剧色彩。第二,赣南采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第三,赣南采茶对动物形态的模仿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舞蹈、音乐和服饰,模仿动物形态有:狗、龟、虎等。赣南采茶的音乐粗犷且清新动听、朴实平易且高亢激昂的民歌音乐,配以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第四,赣南采茶的表演技巧有“三绝”它包括:妙趣横生的矮子步。由于在摘茶季节茶农们上山采茶、摘茶时,因为茶树比较矮小,不能直立着身体摘茶,茶女要把装满茶叶的茶篮随时能倒入茶郎背上的茶箩中,而且为了使茶箩装得更多,必须按紧压实。所以,茶郎不得不半蹲着双腿,这种朴实自然的劳动生活体态,经过民间艺术家的推敲、美化、再创造而形成了赣南采茶中妙趣横生的矮子步。其分为高桩、中桩、低桩三种,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形象性和风格性,给观赏者耳目一新、赏心悦目、丑中见美的审美享受。风韵独特的单袖筒。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与古典舞中的水袖,有长有短,往往都是双水袖,而赣南采茶中却采用了单水袖的形式。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民间舞别出新意、风韵独特的舞蹈风格。在赣南采茶中,无论男女老少,手中都会持彩扇,它可以替代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工具,因为舞蹈有一定舞美的审美视觉,不可能把茶农农作的工具搬上舞台,那样既不美观更不雅致,更重要的是不便于表演。扇子充当生活道具,可以是笔、鞭子、茶篮、锄头等。赣南采茶中的扇子花最常用的有“单扇花”和“双扇花”,扇法的种类有30多种,实乃变幻莫测。各种姿态的扇花,给赣南采茶增添了自由活泼的气氛,神秘美化了舞姿。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赣南采茶在原有的艺术风格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完善与发展。舞蹈的表演形式日新月异,所表现题材不断扩大,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并且,赣南采茶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的舞蹈形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怎么谈不拢》、《山歌情》(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赣南采茶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不仅是赣南采茶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发展者,更是探索赣南采茶艺术文化的关键因素。
总之,要发展赣南采茶必须继承其文化性、风格性、动态性。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赣南采茶典型的传承环境中——把赣南采茶推动进入校园,加强赣南采茶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剧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将赣南采茶发扬光大,在新社会中闪闪发光,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风姿卓越、千古卓绝!
参考文献:
[1]刘金吾,葛树荣.传统舞蹈的动态保存[J].民族艺术研究,2002(03).
[2]龙文波.湘西苗族花鼓舞的动态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报,2009(02).
[3]董学海.浅析舞蹈的动态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0(06).
[4]黄文华.跳好赣南采茶舞的三个环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侯仲陶.太谷秧歌舞蹈动态研究[J].重庆大学,2010(04).
[6]汪继红.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初探[J].大众文艺,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