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攀枝花精神

2018-05-24 09:55李生军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铁水西昌钢铁

【摘 要】 地处攀西地区的高校,在对学生实施本土文化教育时,大三线建设中的攀枝花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攀枝花资源得天独厚;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大三线”建设的重点;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壮举,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攀枝花精神。为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攀枝花精神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全体学生实施的美育教育,也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结合本土文化,建设集艺术性和本土文化为一体的公共艺术教学体系,达到在对学生实施艺术及人文教育的同时,也使本土文化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载体,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发展的目的,也才能使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地处攀西地区的高校,在对学生实施本土文化教育时,大三线建设中的攀枝花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邓小平同志曾经对攀枝花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描述:“这里得天独厚!”攀枝花有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周边地区有相互配套、互为补充的矿产资源,形成了西南原材料工业的主要开发区;境内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独特的封闭式的“岛状气候”,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生长着不少的古植物,繁衍着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构成了一个奇异的生物大观园。[1]

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泽东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从战略高度考虑,为了尽快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尽快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基地而做出的决策;[2]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精神;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多个部门、多省市团结协作的成果。

正是这种“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铸就了“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攀枝花精神。[3]

一、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中央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下大决心搞的大事之一,其依据是攀枝花资源丰富,国家建设的需要。[4]

从新中国诞生起,就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包围封锁以及军事威胁,针对我国的武装冲突和侵略战争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60年代前后,这种危险进一步增加。面对严峻的形式,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备战,巩固国防,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当时加强备战,吸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和我国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需要在西南和西北纵深地带建设可靠的后方战略基地,方能赢得时间,取得胜利。党中央、毛主席的这个战略构想和战略部署,是从最困难的局面着眼,以获取更多的主动权。

建设后方战略基地的决策不是为了保眼前10年、20年的安宁,而是建设强大国家,使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大计。[5]正是由于我们有了相当的准备,才使得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没有把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加于我们。中央关于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的重大意义,是由于它在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决策,目的之一就是在注意发挥沿海工业优势的同时,加紧内地建设,改善全国工业的布局。[6]中央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现在还在继续执行,不断出现的新成果和成就一直在证明中央这个决策的伟大、英明和正确。

攀枝花是我国的资源宝地之一。钒钛磁铁矿储量大且独具特色,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地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水能资源丰富,是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理想场所。

1、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伟大的战略决策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毛泽东主席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式,从战略高度考虑,为了尽快改善我国工业布局,尽快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基地而做出的决策。[7]

(1)第一次决策。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地质部的勘探队根据40年代地质专家的调查资料,在北至西昌,南至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岸,长达200余公里的安宁河谷两岸,发现了几处大型的铁矿,主要有金沙江边的攀枝花矿(当时地质队所在村为攀枝花村)、米易的白马铁矿、西昌的太和铁矿,储量很大,都可以露天开采,在附近还发现了储量不小的煤矿。[8]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会议上,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提交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下》的报告,报告提出在“二五”计划后期,分期分批建设甘肃酒泉、四川攀枝花、湖北长阳、广东韶关几个大中型钢铁厂。[9]在毛主席的直接过问和关怀下,这个设想和计划得到了会议的肯定。攀枝花的开发和建设,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这就是中央关于攀枝花开发和建设的第一次决策。

1958年7月,全国大炼钢铁开始进入高潮。在成都召开了西南钢铁规划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西南协作区负责人李井泉,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杨超,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云南省委第一书记谢富治等。会后,一行人来到西昌,在西昌至会理县一带考察,因为雨季,到攀枝花路很难走,没有到攀枝花。西昌一带经济十分落后,连一个小机械厂都没有,于是下决心开发西昌的太和铁矿,建设钢铁厂和其它工业项目,以发展这里的经济,决定成立西昌建设委员会和西昌钢铁公司,杨超兼任西昌建委主任。[10]冶金工业部了解到这里的矿是含钒钛的磁铁矿,含钛量很高,能否冶炼出铁来,还是未知数,于是建议先在西昌建设一个小钢铁厂进行试验。西昌钢铁公司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建设队伍不断壮大,高峰时达到好几万人。

1962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国家实行方针调整,西昌钢铁公司彻底下马,实验厂也下马。这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第一个阶段。

(2)第二次决策。经过三年的调整,“大跃进”所造成的困难已经被基本克服,国民经济恢复。开发利用攀枝花资源问题在酝酿“三五”计划过程中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国的国防工业与其它工业绝大部分分布在华北和东北;1956年之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挟迫我国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部和南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11]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并且试图出动空军袭击我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等。[12]

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敌人的入侵。他设想战争一旦打起来,沿海地区可能被敌人占领或破坏,我国必须有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后方作为基地,以保卫国家的独立。于是,毛主席亲自把中国大地划分成一线、二线和三线,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并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攀枝花处于云南和四川之间,系“大三线”范围。[13]

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首先从恢复在西南停止建设的钢铁、军工、铁路的建设入手。1964年5月,毛主席指出:“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对于成昆铁路建设,毛主席说:“为什么成昆铁路停修了?……你们再不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其中,讨论“三五”计划是重要议题之一。会议决定,我国要集中力量进行大三线建设。同年9月,李富春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宣布了三线建设的目标,提出了要用7到8年时间在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燃料等部门的工业基地,这是中央对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第二次决策。[14]

大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以“两基一线”为中心的工业布局,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是“两基”中的“一基”,“另一基”就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为成昆线;又把贵州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通过成昆铁路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两点一线”的工业布局,以实现在我国的大后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目标。[15]

受毛主席的委托,周恩来总理亲自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与冶金工业部一起研究决定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规模、设计原则、设备制造、建设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6]对于攀枝花钢铁厂的选址问题,经过对乐山、西昌、攀枝花地区的比较,认为攀枝花矿储量大,附近又蕴藏丰富的焦煤煤矿,从金沙江取水很方便,地震烈度比西昌小等优越条件,邓小平、李富春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先后亲临现场考察、研究,批准了在弄弄坪建厂的方案,并报党中央、毛主席,获得最后批准,随后,国家计委、地质部、铁道部、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等各部委相继迅速行动起来,拉开了大规模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序幕。[17]

为了建设攀枝花,周恩来總理日夜操劳,亲自部署和督促检查,邓小平、彭德怀、彭真、贺龙、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率队到攀枝花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

实践证明,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战略决策,不论从当时、现在、将来来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精神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从选址到建设,经过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尊重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选址的过程中,党中央的多位领导、各方面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论证,认真筛选,并报毛主席和党中央,权衡利弊后才慎重选定的。

在总面积2.5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5°的弄弄坪,精心安排一个年产150万吨钢、170万吨铁的钢铁联合企业,其总体布局、工艺流程、运输方案等都非常合理。[18]这种创造性的高水平设计,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在当时被判定为“呆矿”,国外专家预言凭中国当时的力量,是炼不出铁来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冶炼,在当时国内外都是尚未解决的难题。我国108位科技工作者(当时称为一百单八将),在西昌、北京等地经过1000多炉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攻下了这一世界难题,在普通高炉上炼出了铁。攀枝花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建设起来的。

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力支援,建设者们英勇奋战,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创造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基地的成功典型。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是一项壮举。从主体工程开始施工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只用了9年时间,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只用了5年时间;这么大的系统工程从建筑到安装都未出现大的反复,大部分系统投产后流程通畅。攀钢这个年产150万吨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吨钢的综合投资仅仅为1000元左右,低于国内同类型企业。它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钢铁传奇,全部设备基本上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安装、自己调试。在没有通铁路、远离城市的大山区搞大工业建设,在“文化大革命”大动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搞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但建设和生产一直坚持进行,从未停工停产,并按计划出铁、出钢、出材,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

(1)克服困难,创造奇迹。攀枝花开发建设迄今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建设初期,却经历了很多的曲折。正是我们的建设者、生产者的那种“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1966年到1972年是攀枝花建设的高峰时期,也正是我国的大动乱时期,许多工厂停产,工地停工,而攀枝花坚持生产,不曾停工。在高温炎热、暴雨山洪、公路未通的情况下,硬是用汽车经由山高谷深的崎岖公路,把几万人的给养和数以百万吨计的建筑材料和大型设备、器件运到这个狭窄的山沟里来。一座座的工厂、矿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矗立起来了。仅用了七八年的功夫,在一个大山沟里,建成如此规模的大工程,无疑是一项伟大的业绩。

(2)依靠科技,攻坚克难。攀枝花能不能建设,首先取决于能不能在普通高炉中把二氧化钛高达13%~14%的钒钛铁精矿冶炼出来。按常规的冶炼方法,钛在高炉内使铁水变稠,渣、铁不分,流不出铁水。这个难题解决不了,钢铁厂的建设无从谈起。为攻克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能解决的冶炼技术难关,成立了以周传典为首的技术专家组。专家组先在承德钢铁厂100立方米的高炉进行模拟试验,突破了难关。接着又在西昌试验厂28立方米的小高炉上用攀枝花矿做验证试验,在首钢516立方米大高炉上做生产性试验,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试验成功,极大地促进了西南三线的建设。

攀枝花建设工程是伟大的,但投产初期却不能正常生产。一台转炉因大轴断裂而需要大修,另一台转炉因不能正常抽风、送氧,严重影响生产。脱锭吊车脱不出锭,两座可各装1300吨的铁水混铁炉不敢装铁水,以防铁水凝固在里面。造成不是炼铁影响炼钢,就是炼钢影响炼铁的局面。在炼铁厂里,渣口经常烧坏,渣缸冒泡溢出渣液烧坏或凝住铁道,出不了渣,被迫经常修风。炼焦厂的堆取煤机经常发生故障,也影响正常生产。在矿山,100吨翻斗车经常脱轨翻车,汽车修理也跟不上,影响剥离和出矿。正因为这些难题的存在,到1972年底只生产了4万吨钢,仅为计划产量的10%。当时,攀枝花市领导和攀钢领导到国务院汇报,建议把攀钢作为一个大试验厂。

经过冶金部组织的专家考察分析,认为这些生产上的难关不是致命的,只要组织技术力量攻关,是可以解决的。于是,从全国各地调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前来攻关。来的专家有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周传典、高扬文,对转炉炼钢有经验的炼钢专家余景生,北京钢铁学院老教授、炼钢专家林宗彩,副教授周荣章,炼钢专家王国忱,制氧机专家魏荣林,东北工学院机械专家、教授徐灏,鞍山焦化耐火设计院周宣城,重庆钢铁设计院一个驻攀钢队也成了公关的主力之一。经过上述几位的专家推荐,先后又来了100多人。他们与攀钢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炼钢、炼铁、烧结、设备、自动化5个攻关小组。攻关小组把大本营设在十九冶建设公司一个地处半山腰的招待所内,居高临下,可以看到炼钢厂、炼铁厂的烟囱冒不冒烟,听到机器响不响,就知道厂子生产没有,到生产现场很方便。5个攻关组担负着几十台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攻关项目,重点是抓炼钢和炼铁。攻关组首先选择攻混铁炉装铁水这一关。为什么不敢装铁水?从上到下都说:含钒钛的铁水很容易凝固,原先在首钢试验时就冻在混铁炉里了,为此冶金部军代表下令停止试验。所以在攀钢大家都担心发生1300吨铁水冻结在混铁炉里的大事故,部里军代表来了几次也说不能装铁水,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因此,只能眼看炼钢不能正常生产而束手无策。为了找出问题,公关组先进行调查研究,试验资料确实有关于冻结的记载,谁也不敢提装铁水的意见。于是公关组制定了装铁水的试验方案,讨论方案时,参加过首钢试验的陈亮同志提出:在首钢试验时,开始铁水并没有冻,后来因为煤气停了4天,铁水才冻结在炉内的,并且出示了当时的试验记录。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攻关组精心组织试验。试验开始时,将炉温控制高一些,精心操作,晝夜观察,3天之内没有凝固现象,然后又把温度降低一些,继续观察,最后找到合适的温度,既保持了铁水的流动性,又不损害炉壁,试验成功,大家的信心也随之增强。接着,在设备制造厂家的协助下,攻克了制氧机和转炉抽风机的液力耦合器,找出了转炉大轴断裂的原因,攻克了350吨脱锭吊不好等问题。解决了这些主要设备存在的工艺问题之后,生产逐渐恢复正常。1973年生产了40多万吨钢,比1972年增加了10倍。

攀钢于 1965 年春开工建设, 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1980 年主要产品产量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形成了 150 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19]

攀枝花钢铁基地基本建成以后,科技工作者继续攻坚克难,在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收到了更好的成效。

3、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多个部门、多省市团结协作的结果

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的建设,是冶金、地质、电力、煤炭、机械、林业、化工、铁道、交通、邮电、劳动、卫生、文教、城建、经贸等多个部门联合攻关的重大项目。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在攀枝花特区党委和建设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分工、联合作战之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钢铁铸造业的传奇。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是各部门从上到下总动员,大批科技工作者下楼出院,亲临现场,排除万难,不断努力建设而成。与此同时,攀枝花的市政建设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生活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座具有亚热带风光和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阳光康养之城。

二、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铸就了攀枝花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攀钢铁的建设者们才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才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攀枝花建设之路,培育了一种继承优良传统、赋予时代特征的攀枝花精神。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的结晶。在荒无人烟、人迹罕至、干旱酷热的“不毛之地”进行建设,没有城市依托,没有铁路运输的条件下,其建设过程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转战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间,将数以千吨的矿样靠人力从山上背下来,将数以万吨的大型设备器材和生活物资,靠汽车从公路上运进来。建设者们住干打垒、席棚子,吃干馍咸菜,喝金沙江水,条件十分艰苦。

现在,攀枝花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大型钢铁基地之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与攀枝花学院联合攻关,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呈现出新的前景。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正源源不断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输送着电能,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桐梓林电站,也开始投产发电,为攀枝花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建设者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城市,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攀枝花的建设者们这种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壮举,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攀枝花精神。这种精神在创业之初要提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大力提倡!

攀枝花精神,将继续激励当代大学生创造出新的奇迹,再创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赵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方向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2007(02)50-52.

[2] 宁志一.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00(04)18-24.

[3] 彭健伯.论“攀枝花精神”[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02)67-69.

[4] 王朝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从攀枝花开发建设看我国改革开放进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9(01)92-95.

[5] 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89-93.

[6] 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89-93.

[7] 彭健伯.论“攀枝花精神”[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5(02)67-69.

[8] 聂超.充分利用攀西地区铁矿资源的建议[J].冶金经济与管理,1985(02)58-60.

[9] 钟少曦.毛泽东与攀枝花开发建设[N].攀枝花日报,2013-12-26(008).

[10] 钟少曦.毛泽东与攀枝花开发建设[N].攀枝花日报,2013-12-26(008).

[11] 沈贯力.中国共产党三线建设战略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9.4-7.

[12] 徐俊武.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45-59.

[13] 任健, 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J].军事历史,2001(01)27-31.

[14] 高扬文.三线建设回顾[J].百年潮,2006(06)42-49.

[15] 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从神秘走向辉煌——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话[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33.

[16] 金冲及.周恩来传(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68.

[17] 攀枝花市总工会.筑城——攀枝花下的三线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

[18]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編.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M].攀枝花,2000.20-23.

[19] 何平.攀钢发展史就是创新史[N].光明日报,2006-06-09 (003).

【作者简介】

李生军(1969-)男,四川遂宁人,攀枝花学院音乐教育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从事音乐教育及公共艺术教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工作.

猜你喜欢
铁水西昌钢铁
西昌:监督“硬”措施优化营商“软”环境
西昌过年,吃李小肠烧烤
电动漂移板:让人人都是钢铁侠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周行业指数涨跌幅前15名
How might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employees affect the level of job satisfaction?
小小“钢铁侠”拯救人类
九年级英语期末测试题(一)
谁撒手,惩罚谁
谁撒手惩罚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