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困境及提升策略探析

2018-05-24 09:55苗苗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提升策略困境

苗苗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部分香港青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困境,论述了提升香港青年祖国认同的逻辑与机理,提出了提升香港青年祖国认同感的路径与策略。要消除“一国两制”下的两地身份隔阂;利用传播媒介构建国家的正面形象;以两地文化交流与融通带动国家认同的提升;发挥国民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关键词】 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困境;提升策略

2017年恰逢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意义非凡。但是,如今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香港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也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几年来香港民间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大陆的排斥活动,而更让我们感到问题严峻的是,每一次香港针对大陆的排斥行为,其青年都冲锋在前。为什么普遍受过高质量教育的青年人会对祖国大陆有着这么深的抵触和排斥,为什么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扭曲?虽然由于涉世未深,任何人在青年时期都有可能出现认同危机,但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问题不是简单的青年人的心理问题,它是和香港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到这些青年未来的成长,也会影响到香港未来的良好发展。

一、部分香港青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困境

1、在香港社会经济下行中保守主义升腾

香港经济社会比较发达,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较高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其现代化社会秩序与和谐氛围。然而,目前在全球性经济下行的影响下,香港民众的生活优越性不再,普通老百姓生存空间逐渐收紧。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他们在经济上被富裕阶层剥夺,在政治上被中产阶级挤压,在社会保障上被底层民众排斥。正是这种尴尬的处境,使香港青年开始对现实不满。当前的一部分香港青年,他们开始怀古当年“一枝独秀”的时代。想要重享“东方明珠”的历史尊崇。香港青年内心的这种保守主义升腾,是因为今天不如意的生活和那种殖民地时期的虚幻优越感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导致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失宠心态使然。

2、以冷战思维单向度解读今日大陆

(1)单方面对大陆进行“专制主义”定位。香港在回归之前,长期处于西方的意识形态阵营。受敌对势力蛊惑,一部分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在对大陆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对大陆存有偏见。他们往往自认为站在“自由”、“民主”的基调之上,以一种非黑即白的冷战思维解读今日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单方面的给大陆贴上“官僚”、“集权”等一个个消极标签。由于这种残留冷战思维的作祟,使这部分敏感人群对大陆的做法始终保有一种防范的态度,大陆的每一个动作,在他们那里都有类似“阴谋论”般的解读。

(2)妄以横向民主批驳纵向民主。在“占中”等偏激活动中,参与的香港青年往往都有一个预设的立场,那就是中国大陆“缺乏必要的民主”,因而他们要发起行动保衛香港来之不易的“民主”成果。香港部分青年仅是把西方民主理论中的某一侧面等同于选举民主。对此,西方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给出的答案值得认真对待。他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西方的民主是横向民主,而中国的民主是纵向民主。西方人所理解的自由、民主社会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体平等地选举出领导者。而“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top-down)与自下而上(bottom-up)力量的平衡,这是中国稳定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独特的政治理念的关键”。[1]一些冲动的香港青年可能没有真正意识到,欣欣向荣的香港绝对不能乱,这才是最大的民主。

3、以工具主义视角看待国家

“国家”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难以言说的特殊情感色彩,因为这是给予其荣耀、骄傲和责任的实体。但是,对于长期受西方自由主义熏陶的一些香港青年而言,则没有特殊的感情牵涉。因为在自由主义的解读中,“国家”只不过是为了保障个体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通过契约形成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从本质上决定了香港青年在国家认同中的理解性障碍。

4、家国认同理念错位

个人在现实中常常同时归属于多种社会群体,也有着多个社会身份。在一个国家之内,各个地域之间常常在文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致在国家认同之外还会存在“地域认同”。在一般情况下,国家认同与地域认同之间并不矛盾,而是构成了一种从属关系,即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2]但是在特殊情况之下,比如人为地分隔造成某个地域与国家主体长期分离,二者之间也可能产生裂痕。在近代受殖民统治的历史中,香港无法享有国家的庇护,只能将情感诉诸于家园,因而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香港自身就成为了心所向、情所属的心理寄托。即使在今天香港回归祖国大陆的情况下,港人依然对于自己的家园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这实际上是“认同香港”与“认同中国”之间存在错位。对于这些香港青年,往往“国”轻,“家”重。

二、新形势下提升香港青年祖国认同的逻辑与机理

部分香港青年在新形势下的祖国淡漠是由多重因素共同造就的。这里面既有香港青年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对于外部因素,如果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那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改进。如果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那就要想办法进行有效规避;对于内部因素,如果属于误解,我们则要通过深刻分析理清认同偏差的产生源由,尽量在根源上澄清问题。如果属于认同错位,那我们则需要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认同维度。不管怎样,“认同”最后都要归结为主观上的接受。这种主观上的接受,应该是更高层次的认同,不能只是激动之余的感触和盲从。它应该是一种充分的理性认同。

1、扭转香港青年的“工具国家”理念,培育国家情感

香港青年一直以来受自由主义熏陶,认为国家只是使个人更好享受权利的“工具”,不需付诸情感认同。事实上,国家本质上并不只是工具。每个人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属的国家历史状况所决定的,并不是由自己完全选择的结果。他所属的国家不仅给他提供属人的各项利益,同时还给他提供语言、文字等交流方式,更主要的是国家的文化历史还为其成员提供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关于国家的理解上,香港青年秉承的自由主义的观点是幼稚的,将国家成员维系起来的,绝非自由主义所言的正义原则,而是比正义原则更为深厚的情感、价值观念、文化方式等纽带的力量。

2、以国家的优秀与强大,让香港青年主动寻求身份依附

在当代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中,国家越是强大,他们的这种身份归属感就越是强烈。当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之际,他们感到骄傲,当中国载人航天器取得历史性突破之际,他们感到骄傲,当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在国际性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他们感到骄傲,当中国以强大的力量在海外保护自己国民时,他们感到骄傲。但反过来,我们国家内部的一些消极事件,也会降低香港青年的认同意愿。所以,要想让香港青年积极的对祖国产生认同,一个强大并良性运转的中国形象必不可少。

3、尊重香港青年的合理诉求,平衡他们的权利与责任

为了获得香港青年对祖国的认同,我们应该充分倾听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引导他们批判地看待西方现代性,避免其在盲目模仿、崇拜西方中迷失自我。而对其无理要求,中央决不迁就。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应该用商谈民主的方式而非单纯的以投票为中心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以便将意见充分吸收进来。但是我们也要在个体权利与社会责任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而不是将个体的权利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现权利和责任的平衡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表征。

4、循序渐进的从利益认同上升到身份认同

新形势下大陆与香港都需要首先摒弃那种工具性的认同。我们要做的是使香港青年能对大陆产生一种情感上的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超功利的,应该是建立在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基础上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价值目标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首先要夯实最基本的民族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止是岭南文化认同,更主要的是对大陆当前主流文化的认同。其次要积极塑造经济政策认同。最后实现对祖国的情感、意志认同,这将使“中国人”超越“香港人”成为香港青年的最高身份。

三、新形勢下提升香港青年祖国认同感的路径与策略

1、消除“一国两制”下的两地身份隔阂

促进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香港要向大陆进行情感靠拢,同时大陆也要在汲取和吸收香港优良做法的基础上将顶层设计向它们倾斜。对此,中央可以借自身全面深化改革之机,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际,从法律上尽早落实香港人的“国民待遇”(目前是超国民待遇),譬如开放香港适龄青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参军服兵役,符合条件者适时授予国家性荣誉,引导香港青年学生毕业之后到内地创业就业等,让陆港两地青年共同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2、以传播媒介构建国家的正面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表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国家形象包括外部形象,即国家的国际形象,以及内部形象,即国家在国内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在一定的意义上,国际形象是国内形象的外化表现,国内形象是国际形象的灵魂所在”。[3]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非常积极的国际形象。然而,在内部形象建构方面,我国政府给予的重视还不够。通过对内和对外传播有意识地构建国家良好的内部形象,以增强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极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最新的社交平台,时时建构国家正面形象。将我们高效务实的政府、廉洁奉公的公务员、民主法治的制度以及文明守纪的公民形象用最有效的方式传播出去。

3、以两地文化交流与融通带动国家认同的提升

共有文化是塑造国家认同的前提,它是一种基于血缘的历史记忆。凸显两地间文化的共性,在双方共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构筑崭新的当代中国文化,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香港青年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老一辈人更加明显,为了促进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应当增进他们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大力开展吸引香港青年一代广泛参与的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尤为必要。这种文化交流可以是公益性活动,也可以是商业性行为。同时,还要加强群体性的文体交流。最好是以香港为承办地点开展国家内的或国际级的比赛及表演。而且还要尽量吸纳香港籍的青年运动员加入国家运动队或表演队,以整体国家名义奋力拼争。同时也要大力的组织传统文体项目,如赛龙舟等,既能增进文化交流,又可情感凝聚。但需注意的是,一些国内项目最好打破地域单位,以民间社团组织牵头进行,自由组队,以免反向激化成地域对立。

4、发挥国民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

教育是构建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意识的重要途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联系通道曾经长期遭遇人为阻隔,加之香港教育课程体系中有关中国历史与国情的部分较为匮乏,导致香港青年一代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乃至对当前国家的基本国情缺乏最起码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学校开设国民教育课程,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就成为一种必要而合理的选择。为此我们要在一贯倡导自由理念选择的香港教育中进行巧妙的价值引导。当然这种引导绝不能搞成意识形态强加,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它可以在香港青年自主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让其明白价值观形成不是绝对自我选择的结果,这个过程有“价值取舍的社群性”。比如,可以让特区政府在充分考量香港社情之后,可以改为在各类院校设置“中华文化通识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探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果推行“国教”还不够成熟的话,那就应该在香港通识教育的框架下加入阐释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课程,让香港学生能够进行横向比对,消除误解,理性认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香港的青年一代来说在国民中间建构牢固的国家认同十分必要。只有对自己公民身份有着高度的认同,人们才会承认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密切关联,才会协调与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才会对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并勇于为国家的发展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在香港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奈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37.

[2]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108.

[3] 龙小农.从形象到认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56.

【作者简介】

苗 苗(1981-)女,汉族,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提升策略困境
跟踪导练(一)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