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华 曹彦蕊
“我希望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影响一生的事。”这是很多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乡村教师计划”志愿者的心声。
扶贫必扶智,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为落实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共青团广东省会、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发起“希望乡村教师计划”(简称“乡教计划”)。通过招募优秀大学毕业生志愿者走进粤东、西、北地区乡村薄弱学校,开展半年至三年的支教志愿服务,缓解农村贫困地区老师结构性短缺压力,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截至目前,“乡教计划”已招募选派542名志愿者到12个地市、37个县区的132所学校、教学点,授课62.8万节,惠及近12万名山区学生。
“乡教计划”坚持通过地方推荐、省级考察的方式确定支教学校,聚焦最偏远、最薄弱而且确实招不到老师的学校,避免对地方正常师资招聘工作造成冲击影响。目前132所支教学校(教学点)全部位于粤东、西、北偏远山区。
2017年,吴恩良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加入“乡教计划”后,来到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鎮文里村文里小学支教。文里小学是湛江五所支教学校中最偏远的小学,距离里市区40公里左右,离最近的镇也有10公里的路程。
吴恩良第一次见到他的学生,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校长向孩子们介绍这位即将走马上任的班主任,想象中的欢呼声没有响起,孩子们的笑脸也没有见到,迎接吴恩良的,是一个学生戳着他后背的枯树枝。
文里小学学生的基础并不好,吴恩良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一直不好。他接手后,孩子们在期中统考里的表现也没有起色。“我真的很着急、很生气,还非常累”,吴恩良一连用了3个词来表达他的负面情绪。
艰苦的环境、饮食上的不习惯以及心理压力,支教的第二个月吴恩良就因为胃溃疡引发的上呼吸道出血病倒了。病床上,吴恩良反思了自己两个月的教学,并经过“乡教计划”专家团的指导,再次回到讲台上,他开始用更平等、更柔和的态度来与学生相处。渐渐地,孩子和吴恩良成为了朋友,那个用树枝戳他的男生,也成了班上最听话的同学。
关系的改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从前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们,渐渐喜欢上吴恩良的课堂。
期末考试时,吴恩良班里9个孩子,6个及格了,另外3个虽然还是没有及格,却大幅提升了二三十分。吴恩良激动地和同期的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喜悦,想起开学时孩子们一边“围攻”他,一边质问“你会长期待在这里吗”?吴恩良知道自己的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教师们面临着“下不去、留不下、教不好”的困境。2010年到2015年,全国农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乡教计划”采取每批志愿者服务半年至三年的“长周期”接力轮换机制,入选志愿者上岗前接受2至3周的专业培训;教学期间持续提供远程线上培训,学期中再根据志愿者需求进行集中培训;项目负责人和专家定期访问支教学校,现场听课并作一对一指导。此外,“乡教计划”还将所有支教志愿者纳入青年志愿者守信激励范畴,符合条件的全部授予“五星级志愿者”,并在全国率先为支教志愿者购买社保,建立志愿者就业推荐机制,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志愿者就业。据统计,超过85%的志愿者在一年支教期满后选择继续留任,还有部分志愿者申请安排到更加艰苦的地区。
林培棠是2016届的志愿者,结束一年的支教后,他申请再支教一年,因为他舍不得班里的孩子。支教一学年快结束时,班上的孩子问他:“老师,明年您还教我们吗?”林培棠开玩笑地说:“那得看你们期末考试成绩好不好了。”让他想不到的是,班上的孩子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放学后自发地留在教室自习,还自发地帮助同学补习。最后,林培棠负责的三年级的班级考到校区第一,四年级的班级校区第二。这么优秀的成绩让林培棠感动之余,也坚定了他继续支教的决心。
像吴恩良和林培棠一样的“乡教计划”志愿者,给农村小学带来了巨大改变:在潮州市上社小学支教的古晓君,其所带班级的平均分从47分提升到84分,从全镇倒数第一跃居全镇第二;潮安区田东小学,在支教志愿者到来后,不少学生“慕名”从外面转回到村里读书,学校学生人数15年来首次出现增长。“笑脸多了,成绩好了”,是志愿者们带给孩子们最明显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的全面部署,其中特别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希望工程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的路上践行,“乡教计划”承接希望工程品牌资源和社会影响,支教扶贫,助力脱贫,是希望工程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