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谦
岳父今年七十有六,虽说文化不高,但是酷爱学习,有时候让我这个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姑爷也自愧不如。
岳父1958年参加工作,在矿山工作了三十多年。刚入矿时他才15岁,属于未成年人。由于家庭原因小学还没有毕业,便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走上了工作岗位,所以在生产工作中,与人打交道时,他因为没有文化的缘故处处碰壁,尝到了睁眼瞎的滋味。或许从那时起,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弥补文化的缺憾,他主动申请参加了夜校扫盲学习班,自此每天下班后,换上工装,拖着疲惫的身躯,总是第一个来到班内,坐在第一排专心致志地认真听讲,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并做到不耻下问刻苦钻研,深得授课老师好评。每天下班后,当别人闲聊、喝酒、打牌的时候,他却惜时如金,一个人趴在了单身宿舍内,在昏暗的油灯下,不顾夏日炎炎高温酷暑蚊虫叮咬,认真回忆整理老师的授课内容,记录当天的心得体会......为了提升自己理论水平,多年来他养成写日记、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并作为经验告诉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不论世事变迁、家长里短,沧海桑田、生活琐事、家庭开支等等,都被他浓缩记录在了日记本里面,同时也锻炼了他的书写能力。记得那年他在农村老家居住时,庄稼需要播种,岳母到陈庄买了玉米种,他便把购买日期、地点、品种、数量等详细记录下来,并在玉米包装袋里还放上了一张样纸,恰巧的是这次玉米种出现了质量问题,上面派人下来取证,落实协商解决方案,尽管日期已经过去两月之久,岳父还是把记录找了出来,并详细作了解释说明,让来访人员在钦佩之余,对岳父认真学习善于记录的习惯有了深刻认识。
平日里,岳父在收看新闻联播的同时,喜欢读书看报,这几乎成了他每日必做的功课之一,有时候连报纸的中缝内容也不放过,正因为如此,说起外面的情况,讲起当前形势,拉起国内外新闻等,岳父自会头头是道,让大家觉得他“见多识广”,确实是个文化人。为了方便学习,岳父把一本《新华字典》整日放在床头,有不会的字或者不明白的词汇,他非得认真查阅,直到弄明白为止,否则晚上不会睡觉。岳父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这也让我深受启发,为此在学习工作中,我不敢懈怠、踏实工作、努力拼搏,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超越。
爱提问、擅讲演也是岳父的一个特点,这为他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每当一家人聚在一起,岳父总爱戴上他的黑框老花眼镜,文质彬彬坐在我们中间,开始向大家提问,譬如:义和团起义什么时候爆发?八国联军是哪几个国家?开国大典哪些元帅和将领没有参加?其中有什么缘故?农村的日用“杂”字有哪些?党的十九大对我们工人来说有哪些利好等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知识),想要准确回答,有时候需要查阅资料才能明白。这时候,岳父开始清了清他那浑厚的嗓音,在沙发上坐定,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便开始给我们授课演讲,如果中间我们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时,他会停顿下来,激动地说道:“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做人做事要谦虚才能进步。”我们一看岳父真的生气了,赶紧点头称是,于是便耐着性子聚精会神地听完岳父的演讲,这时候他会兴高采烈激情澎湃,脸上的皱纹自然舒展开来,那份拥有知识的成就感确实无法言表。
这就是我的岳父,一个爱学习、爱看报、爱记录、爱讲演的普普通通的矿山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