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卫东
何林芝是我的父亲,生于1938年。何玉珍是我的母亲,小父亲一岁。他们结婚已经58年了。在58年的婚姻生活中,老两口相濡以沫、相互搀扶。我从来没见过他们吵架,更别说动手了。如今,他们已经是鬓角染霜、皱纹爬满面颊,依然相知相守。他们的脾气都很好,感情也一直很好,无论是亲属、邻居还是同学,都很羡慕我们这个家庭。
父亲家庭条件不好,当年家里就三间土坯房,其他什么都没有。父亲的童年生活艰辛,6岁时亲生母亲就去世了,继母对父亲不好,从来不给好脸色。父亲是家中的老大,还要照顾年幼的两个姑姑和三个叔叔。爷爷走到哪儿,父亲就跟到哪儿,爷爷下地干农活,他就在一旁玩,困了在地边倒头便睡,饿了就从爷爷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个窝窝头狼吞虎咽地吃下。父亲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因为这点,他很早就认定,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以至于后来成为村里少有的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人。
母亲家庭条件还算不错,兄妹四个,她是老小。当时她唱歌很好听,还是妇女队长。
父亲家和母亲家很近,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他们的缘分源于1958年8月,我国人民公社运动全面展开,周边村的人们聚到一起劳动生产,政社合一。当时,母亲给公社食堂做饭,父亲是公社的一名卫生员,负责医疗保健。劳动的那段日子里,他们见面的机会多了,了解的机会也多了,相互之间有了好感。母亲喜欢上了父亲,认为他老实、厚道、值得托付。父亲也喜欢上了聪慧、大方而又仁慈的母亲。
一天吃饭的时候,母亲就把她和父亲交往的事情跟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姐姐说了,当时全家人没有马上答应,说可以先去父亲家看看情况再说。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不得了,全家人立即布置一番。母亲的家人及媒人到父亲家里看了之后,说父亲家太穷了,房子那么烂,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听到这个消息后,父亲伤心了好一阵子。但是母亲的态度十分坚决,全家人都说服不了她,只好妥协了。就这样,在媒人的撮合下,父亲和母亲的婚事定下来了。
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条件艰苦,父亲经常串村巡诊,一走就是好些天。有时家里做点好吃的,母亲都留着,说要等父亲回来全家人一起吃。每到这个时候,我和姐姐都对父亲无比思念,焦急地盼望他早点归来。
母亲是个细心的人,每年都记得父亲的生日。每到父亲过生日时,母亲都会多煮几个鸡蛋,全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母亲提前一个月就告诉我们,鸡蛋别吃了,父亲要过生日了,“今年和往年可不一样,你父亲今年的生日和他出生那年的阴历、阳历完全重合,一辈子也遇不到几次。”
记得有一年地震,由于家里住的房子有裂纹,父母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暂时不回房子里住。父母二人齐心协力在旧拖斗上搭了棚子,接上电灯,又搬来被褥等物品,将废旧的拖斗改装成温馨的“卧室”。就这样,我和姐姐享受着地震带来的户外生活,惬意极了。
在父亲和母亲的爱情中,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不说。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不久,父亲就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军人。父亲刚去部队的那段时间,母亲说天天晚上都能梦见他。那时交通不便,两个人只能互通书信。随着姐姐和我的出生,母亲一个人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照顾爷爷、奶奶,而且要照看姐姐和我,还要干地里的农活,一个人干做好几个人的事情。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过得艰苦,可我始终没见过母亲流泪,也没听她有过一句怨言。我知道,她就是想让父亲在部队上安心服役。
在部队的父亲也一直惦记着我们,把节省下来的伙食费寄到家里,让母亲给我们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在部队,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每天学习到深夜,军事训练也很刻苦,因此从一名通讯员到文书,又从参谋到排长,从连长到营长。父亲的付出换来了我们全家的随军,也让母亲从艰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经过长久分离的父亲和母亲终于可以长相厮守了,那份浓情蜜意自是不言而喻。
经过20年的部队洗礼,1979年父亲转业,我们全家来到了离老家不远的河北省邢台市,母亲也转为一名正式工。母亲65岁那年,由于腿疼得厉害而不能行走,最终左腿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住院期间,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母亲恢复得很快。病愈后,母亲又和父亲一起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旅游了一趟。
2009年,母亲患脑梗塞、糖尿病,生活不能自理,洗衣、买菜、做饭、给母亲端水喂药成了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定动作”,每天从早忙到晚。父亲说,现在儿女们工作都很忙,他照顾好老伴就能为儿女们减轻负担。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彼此的心里。
岁月爬山过海,渐渐远去。我的父母见证了生活的巨大变化,幸福地享受着晚年生活。从他们相视而笑的眼眸里,我看到了父亲和母亲心中那种叫“爱情”的东西。
我的父亲母亲历尽艰辛,却很幸福,艰难的经历影映着一段平凡却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爱情。爱情不分时代,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