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5-24 03:32刘洪铎陈晓珊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跨境一带人民币

刘洪铎 陈晓珊

“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是新时期中国构建开放新格局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战略部署。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步骤之一,自2009年4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地试行以来便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局面。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承担的计价与结算职能的日益加强,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货币的使用和交易成本,进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跨境人民币结算还扮演着跨境贸易与资金融通的媒介角色,其对于促成“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内容之一的“资金融通”的重要作用毋庸多言。在上述背景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调整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这对于促进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两大战略部署的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而言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实践意义。

国内文献从国家以及省际等层面,对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做了相应的分析,但鲜有涉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的探讨。针对此,本文采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RCPMIS系统记录的跨境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统计数据,借助这一套崭新的跨国面板数据,研究得以突破数据限制并且将分析触角拓展至“一带一路”层面,从而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

经过8年的推进,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不但在全国范围内由点到面全面铺开,还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并呈现如下特点: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势头整体趋好。截至2012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对沿线66个国家实现全覆盖,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呈跨越式增长态势。如表1所示,中国对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收入额由2009年的1.879亿元增至2016年的5 553.054亿元,占全球收入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后稳定在13.305%~31.120%;支出额由2009年的4.754亿元升至2016年的7 084.063亿元,占全球支出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后介于7.212%~16.585%;收支总额占全球收支总额的比重在2010年后介于10.745%~15.916%。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势头良好。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资金流向基本呈净流出特征。表1的净收入指标反映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资金流动方向。由此可以发现,除2013年外,其余年份中国对“一带一路”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均表现为净流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净流出规模呈激增趋势,其由2009年的2.875亿元扩大至2016年的1 531.010亿元。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净流出规模迈上新台阶,2014~2016年均维持在1 000亿元以上。

表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全球历年跨境人民结算额*数据来源: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 单位:亿元

3.区分交易项目来看,经常项目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远大于资本项目,且货物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在各项子业务中处于主导地位。由表2显示,通过分别加总可以发现,除2016年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常项下、资本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均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经常项目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09年的6.622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3 067.335亿元;资本项目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09年的0.01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4 798.007亿元。从经常项下的各项子业务来看,2009~2016年货物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在经常项目中各年的占比非常高,介于66.853%~95.364%,大幅领先于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等子业务。从资本项下的各项子业务来看,由于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导致资本账户、证券投资项目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生额非常低,而直接投资、其他投资业务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在资本项目中占绝对比重。进一步比较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子业务还可以发现,货物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除领先于经常项下的其他子业务外,还大幅领先于资本项下的所有子业务,已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最主要构成。

4.从空间分布与贸易路径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西亚地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一带。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内部各子区域2009~2016年跨境人民结算的平均收支合计额的占比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按从大到小排序呈东南亚>西亚>独联体>中亚>南亚>东亚>中东欧的分布。其中,中国与东南亚地区2009~2016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一枝独秀,平均占比高达85.820%,远超过其余六个子区域;西亚地区次之,平均占比为8.895%;而独联体、中亚、南亚和东亚等地区的平均占比仅介于1.042%~2.319%。由上可见,东南亚、西亚地区是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主要发生地。从表3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年跨境人民结算规模来看,“海上丝绸之路”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超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并呈压倒性优势。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成包含东南亚地区,而前文的分析已表明东南亚国家是目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最主要来源地。

表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年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跨境人民结算额 单位:亿元

表3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年跨境人民结算额 单位:亿元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存在空间分布失衡和结构失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一带一路”地区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尽管目前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涵盖“一带一路”整个地区,但在沿线地区的空间分布却极度不平衡。如前文所述,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高度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单与该地区2009~2016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平均结算规模占整个“一带一路”地区的比重就高达八成以上,远超过其他子区域之和;其次,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体量也远大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者的结算规模相比非常悬殊;再者,从国别层面来看,2015、2016年仅新加坡一个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就占整个“一带一路”地区的1/2强、接近2/3的比重,远超过沿线其他国家的占比。二是沿线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结构失衡。综合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各项子业务的历年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地区的货物贸易的跨境人民币收支合计额占整体的比重最高为90.495%,最低也达到61.677%;反观其他投资、直接投资、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资本账户、证券投资等子项目的跨境人民币收支合计额的占比,要么处于大幅下降的趋势(如服务贸易),由2009年的33.092%锐减至2016年的2.946%;要么处于波动震荡或上升的走势(如其他投资、直接投资),但最高占比从未超过25%;要么规模过小(如经常转移、资本账户、证券投资),其各年的占比均在1%之下。由上可见,各项子业务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尤其是经常转移、资本账户、证券投资、服务贸易等子项目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未来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与双边贸易规模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在表4中,计算得到2009~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收入、支出与收支合计额与出口额、进口额以及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虽然从变化趋势看,收入、支出与收支合计的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收支合计额的占比仅为0.013%~19.675%,而收入占比更低,为0.009%~14.755%,支出占比虽然略高,但也仅在2014~2015年超过20%,之后回落到17.048%。总体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偏小,与庞大的双边贸易规模形成鲜明的反差,两者的匹配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4 历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与贸易规模的占比*与我国2009~2016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出口、进口以及进出口总额相比得到。 单位:%

3.“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导致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该地区的推进难度大大增加。“一带一路”地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沿线国家的国情错综复杂。由于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以及种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许多国家面临异常尖锐的社会、宗教、种族矛盾,国家间以及国家内部的冲突频频发生。“一带一路”地区作为国家风险的高发地带,兼之时常处于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的局面这一情况不可避免地会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往来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而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产生负面影响,加大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沿线地区的推进难度。

4.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同许多沿线国家尚未建立直接的货币兑换汇率机制;二是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仍存在较为显著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交易价格的连续性,降低了外汇市场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三是人民币的汇率形成应充分反映经济基本面,并且在更大程度上交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在当前背景下人民币的汇率预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人民币汇率的持续高低估现象以及贬值预期仍时有出现。显而易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会增加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币交易、使用成本,从而对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效应。

5.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边银行体系、跨境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成为制约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边银行体系、跨境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一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跨境金融机构设置方面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目前中国同沿线许多国家尚未正式开辟双边人民币结算渠道,跨境人民币清算行和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布局和建设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16年末,中国央行仅与沿线9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由于其辐射范围有限,目前尚无法实现对“一带一路”地区的全面覆盖。另一方面,现行的清算模式和结算系统在处理效率、清算成本以及合规监管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支持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长期、持续发展。一是人民币代理行模式、人民币境外清算行模式和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模式等清算模式存在未能有效满足跨时区交易需求、与国际清算系统接口不完全匹配以及部分业务无法实时结算等问题;二是近期推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代理行和清算行模式存在的弊端,但目前该清算系统的业务类型较为单一,且实行全额实时结算模式,在结算机制方面欠缺完备,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

三、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空间分布结构和业务结构,促进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均衡发展。通过巩固经常项目业务、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等方式夯实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在确保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出台优化跨境人民币结算结构的政策,着力解决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空间分布结构失衡和子业务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只有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合理化,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水平。

2.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经贸合作关系,打造有利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一是通过双边高层确立“一带一路”政策合作框架,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区域金融和货币领域的互动协作机制,共同消除政策壁垒,营造互惠共利的金融发展环境;二是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挖掘人民币在区域内广泛使用的内生需求;三是我国央行应加快实施本币互换,扩大本币互换协议在沿线地区的签署范围,并做好协议展期、续签等工作,充分发挥本币互换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上的功能;四是商业银行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相关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应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强同沿线国家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与沿线国家构建业务网络的方式来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3.统筹协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制度改革。人民币跨境使用不仅仅是金融业务的创新,同时也是金融领域的重要制度改革,其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政策、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推进与沿线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中,应通过夯实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基础和拓宽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范围、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适时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等措施来统筹协调各项配套改革的同步发展,同时还可以考虑借助亚投行等平台载体强化人民币在沿线地区的结算能力以及跨境使用。除此,加强对CIPS清算系统的功能建设和推广应成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是探索将境内代理行模式以及境外清算行模式整合至CIPS清算系统中,实现跨境渠道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中国与沿线国家等境内外参与主体的有效对接,构建统一、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二是加大对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推广力度,通过积极邀请加入的方式来提高沿线国家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热度,力争实现对沿线地区的全覆盖;三是进一步完善CIPS清算系统的功能建设,优化结算模式、充实业务种类并延长清算运营时间,为支持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跨境使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打造真正意义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

4.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一是中国应立足于“一带一路”现行贸易格局,在此基础上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大力推动铝矿石、铁矿石以及煤等大宗商品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二是利用中国在资金动员上的优势,促成人民币成为沿线地区的关键货币,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对外援助、贷款以及债券融资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根据沿线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定优势,在沿线国家的园区规划和建设中积极引导人民币的使用,同时利用沿线各国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良机,积极支持电子商务的人民币计价和跨境支付;四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促进人民币的流通和沉淀,不断拓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深度和广度;五是借力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平台组织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投资合作,通过支持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和优质产能“走出去”带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5.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自2005年“汇改”以来,无论是对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还是对一揽子货币的有效汇率,人民币均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对于维持币值信心和扩大国际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健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并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一是降低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频繁和过度的干预,在顺应市场供需关系的基础上缓解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过快升值;二是设立年度宽幅汇率目标区,在增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的同时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三是与沿线国家完善和构建直接货币兑换机制,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提供便捷渠道。

6.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加快“一带一路”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布局建设。从降低交易成本和满足投融资需求等角度来看,扩大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客观上要求形成相应的境外离岸市场,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民币循环态势。因此,一方面应健全人民币的回流渠道,放宽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等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在巩固已有离岸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在沿线地区的布局建设,以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全覆盖,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7.加强综合实力的培育,全面提升中国政府、外贸企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竞争的话语权。人民币能否为沿线国家所接纳并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最终要靠中国的自身实力说话,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中国综合实力的培育和强化。首先,应注重从经济、政治、外交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强化硬实力培育的同时兼顾软实力的构建,以此带动国际地位的攀升,进而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其次,中国在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同时应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重塑新型的比较优势,并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区域竞争中,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从而提升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定价主动权。

参考文献

李思敏:《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思路》,《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刘桂平:《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建议》,《上海金融》2012年第8期。

姚晓东、孙钰:《人民币跨境流通的影响与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闫屹、马新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分析》,《新金融》2013年第12期。

杨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风险与防范》,《管理世界》2011年第10期。

詹小颖、朱小梅:《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约因素》,《开放导报》2014年第4期。

詹小颖:《“一带一路”建设下西部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跨境一带人民币
怎样认识人民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