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刚,李豪强,王永强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2.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冷链是指根据物品的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近年来,河南省涌现出一批成功的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双汇、众品、大用等肉类加工企业,三全、思念、科迪等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丹尼斯、易初莲花、正道思达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均已具备自营食品冷链物流的能力。河南省发展冷链产业拥有雄厚基础和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梳理总结河南省冷链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研究分析河南省冷链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任务,可以促进河南省抢抓冷链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冷链产业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冷链产业的发展。2010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实施有望带动2 000亿的社会投资来发展冷链物流产业。2011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制订了8条物流业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
《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物流行业之首即是食品冷链物流,认为这是河南省能够在国内乃至国际做出影响力的行业,特别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规划建设,为河南省冷链产业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契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重点打造包括冷链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服务于美国冷鲜肉、澳洲活牛等新鲜农副产品进口贸易的冷链物流体系。
河南省的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为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提供了保障。河南省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5,2017年河南省GDP达到44 988亿元,较2016年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冷链物流建设的成本投入大,对设备技术要求高,完整的食品冷链系统在提升食品品质的同时,也要从市场上得到相应高的利润,因此强劲的经济实力是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的后盾。此外,居民收入增加带来了食品需求结构升级,冷冻、冷藏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居民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都形成了发展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冷库容量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目前,河南省拥有冷库230万m3(折合库容量约为55万t),其中冷藏库约74万m3,冷冻库约156 m3;冷藏车辆约2 700辆,总承载量约2.5万t。另外,郑州陈砦蔬菜批发市场3万t现代化冷库、郑州刘庄蔬菜批发市场万吨现代化低温冷藏库、开封市2万t食品气调冷库、周口中央储备肉直属库1万t冷库以及固始何家水果批发市场万吨冷库等多个冷链物流产品万吨级冷库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竣工投入使用。
以大型肉质品、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河南省食品企业在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冷链物流技术得到逐步推广。例如,众品集团综合应用现代管理方法、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节能和温度监控技术,通过低温加工、低温贮藏、低温运输及配送、低温销售,使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1]。众品集团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确保了冷链物流的技术支撑。众品物流装备了先进的运输管理系统(TMS),并在物流冷藏车上配备了GPS/GIS跟踪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系统让客户实现货物的全程可视化监控,保证承运车辆在途全程制冷,确保了车辆在途温度和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导致河南省冷链物流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目前,河南省的冷链物流体系可以称为“蜘蛛网络发展模式”,即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冷链产业链断裂,影响冷链物流的效率与效益。多数冷链物流公司不具备端到端的冷链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和资源,难以进行有温控的长途货运、贮存、本地配送和直接送货到店的服务。
河南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自办的冷链物流相对发达,但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节点网络、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还不能够满足相关生产加工企业的要求,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较高。河南省冷链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第三方企业承接的很少,多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2]。例如,双汇、众品、思念等企业都有自己的冷链物流公司。这些企业生产的是冷鲜肉和速冻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冷藏或冷冻,对温度要求很高,基本不敢外包物流配送业务。
产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了脱节,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冷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保持冷链产品的流通效率,除了各流通环节需要专业化的运载储备设施外,还需要一体化的物流运作,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操作人员[3]。而目前河南省非常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省内各高校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中,也只讲授常规运输仓储配送,很少有关于冷链物流的课程,学生毕业后到冷链物流企业工作,也是现学现卖,缺少系统的理论功底。各冷链物流公司虽然急需有冷链物流经验的人才,但由于人才市场上有经验的冷链物流人才太少,只能用普通物流行业的标准来招聘员工。
目前,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河南省层面,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规标准体系都不健全,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与之相反,发达国家则规定了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的详细要求,不仅严格要求肉类厂家的卫生条件、温度条件及包装条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河南省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法规和标准的缺失,或者有标准无监管,有标准无执行,导致冷链物流效率低下,制约着中外冷链的深入合作。
到2020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速冻食品、果蔬、花卉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肉类、果蔬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0%、20%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50%、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8%、15%以下[4-5]。
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路径图
3.2.1 加强冷链物流系统的整体规划,建立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发展和普及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河南省应尽早制定并落实冷链物流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以有效地整合配置资源。在点上要改变冷链物流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在链上要考虑冷链物流硬件设施与物流各个环节的完美结合,依靠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低温食品加工企业,串联供应链上下游节点,逐步形成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冷链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河南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中,完善监管措施和技术管理手段,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覆盖冷链物流全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
3.2.2 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打造品牌化冷链物流企业
河南省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抓住时机培育品牌化大型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确立郑州在全国冷链物流体系的中心地位。①鼓励双汇、众品等有一定规模、有条件的大型低温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组建独立运作、单独核算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完成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提供国内领先的、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6]。②鼓励豫鑫、长通、冷王等大型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冷链物流配送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冷链物流服务。③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并购重组,淘汰竞争力差、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打造第三方冷链物流知名品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3 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储备专业化冷链物流人才
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必须针对物流各环节引进、培养专门的操作、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从业人员,满足冷链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河南省可以建立多层次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以解决冷链物流人才缺口问题,为该行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①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冷链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信息管理人员、流程再造和优化及运作规划设计人员等冷链物流人才,解决冷链物流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②大力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冷链物流企业采取委托培养、定单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联合具有冷链物流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实施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智能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3.2.4 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更新冷链物流设备
(1)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河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政府应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充分挖掘改进现有设施潜力,积极建设先进设施,改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重点加强各类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运输线路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配套的冷链物流综合运输网络[7]。
(2)改进和更新现有冷链物流设备。河南省冷藏运输装备在冷源的应用、气调保鲜技术的开发、相关设备可靠性、车体隔热和气密性、载货容积和重量、新材料应用、地面设施完善程度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河南省应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和开发适合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型冷藏运输设备,改进和更新现有冷链物流设备,提升冷藏运输设备整体水平[8]。针对企业冷链物流设备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应冷藏快运业务的快速冷藏车,控温范围广、灵活机动、适合小批量运输的小组份机冷车,以及能够适应货物多样化及长距离运输的冷藏集装箱等设备。
3.2.5 完善冷链物流法规及标准,推进专业认证
当前冷链物流经常出现断链或温度不达标的现象,要杜绝此类现象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的经营。河南省应结合产品质量认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行业产品质量监督,制定相应的冷链法律、法规,建立冷链物流质量标准和行业服务行为规范,如生产加工基地的操作标准与规范、产品预冷与储藏标准、包装标准、检测标准、运输标准、销售标准、环境标准和服务标准等,积极推进有机产品、HACCP(国际通行的危害和关键控制点原理)及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以标准化管理跟踪与监控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为冷链物流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冷链食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镜羽,黄 辉.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6):179-183.
[2]成耀荣,张蜊彬,陈 悦.冷链物流产业形成机理及其发展潜力评估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9):141-144.
[3]刁雪影.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研究[J].广东蚕业,2017,51(8):25-26.
[4]马小雅.互联网+背景下广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6):212-214.
[5]邵瑞银.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3(6):127-130.
[6]史秀苹.河南省食品冷链物流供应链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2,31(13):339-341.
[7]孙宏岭,周 行.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70-72.
[8]王红梅.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6(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