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学视阈下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

2018-05-24 01:2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皖西油纸伞手工艺

熊 辉

一、整体性研究的概念

张道一先生认为,作为生活整体的民艺,既具备艺术形态,又具备民众活动的内涵。民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特别是精神与物质方面。潘鲁生教授认为民艺是生活的整体,是因为民艺不是静止的艺术现象,而是具有生活意义和存在意义的过程,它包括民众从事民艺活动的全部[1]22-23。整体性研究强调民俗社会生产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且注重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动态性。

民艺与民俗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活动的过程和生活的事实,是鲜活的文化现象,将民俗活动的主体、发生情境与文化环境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整体性的研究[2]109-110。民艺学研究中不能忽视作为生活的整体性,如一些祭祀祖先神灵的纸扎艺术、面塑艺术等,它们只有在隆重的礼仪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显示出作为文化遗产和生活整体的内涵,这种仪式与供奉的过程正是民艺活动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民艺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3]21-23。因此,民艺学中的整体性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的整体过程。

二、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主体

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民俗工艺的直接创造者,即民俗手工艺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坚定的匠人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这使民俗手工艺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气质。手工艺者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既是手工艺的制造者,又是手工艺活态文化的传承者与保护者。如皖西毛坦厂镇大红袍油纸伞工艺的传承人徐修生,他已年过八旬,却仍然亲手制作大红袍油纸伞。其次,是民俗工艺的另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作为徒子徒孙的次生代手工艺者,他们也是民俗工艺创作与保护的践行者。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传承者,既肩负着继承传统优秀工艺的使命,又承担着传统民俗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发展的责任,因此他们是一批革新的传承者。第三,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另一主体是官方或非官方的协会组织。它们是由民俗工艺的管理者、研究者、爱好者组成的非正式的群体,如皖西民俗协会积极组建皖西民俗文化网站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皖西民俗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优势群体。第四,是接受民俗工艺的其他受众群体,如手工艺品的欣赏者、消费者、享用者、收藏者等,欣赏者与消费者按照民俗工艺的审美需求,对民俗工艺的样式与制作技巧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享用者是民俗工艺的受益者,他们懂得最大程度地保护与利用民俗工艺,并让民俗工艺发挥应有的作用。如皖西霍邱县民俗工艺霍邱柳编工艺品出口国外,国外民众也能享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的智慧之美。

(二)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主体的地位与价值

在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民俗手工艺人群体,即包括第一代手工艺人及其学徒,他们主导整个民俗工艺活动的开展,并且属于民俗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灵魂要素。作为第一主体的民俗手工艺人群体,他们是地方民俗工艺的开创者与传承者,且决定着一个区域民俗工艺的兴亡与否。他们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内的民俗工艺整体发展的风格。作为创造主体的手工艺群体,他们的主要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在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他们创造了原始朴素的文化价值,并成为地域文化繁荣发展的实践者与传承者,手工艺人与手工艺品一直发挥着文化价值的作用。其次,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教育的作用,无论是手工艺人还是手工艺品,在民俗工艺生产的整体性过程中都蕴藏着教育的价值,这种价值突出地表现为无形的民俗工艺文化内容与精神。

在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中,占次要地位的是官方或非官方的各级民俗工艺组织与广大消费者。各级各类民俗工艺协会在法规与政策层面引导或限制着民俗工艺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在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发挥着调节与政策支持的作用,相对于民俗工艺群体而言属于相互协作的支配地位。广大民俗手工艺消费者是民俗工艺生产过程中的被动性主体,他们只有先接受再反馈给手工艺人,才能突显他们的具体价值。在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中,作为消费者的主体常常是“集体无意识”的沉默或被动接受。因此,工艺协会组织与消费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自己的监督或反馈的作用,并为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综合价值。

(三)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客体

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客体,包括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空间)等三个方面。社会生产主要是民俗工艺生产、民俗技艺传承等。社会生活是民俗生活的整体过程。社会环境是指包括文化空间在内的整体社会生态环境,它强调民俗工艺存在、传承与发展的客观过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民俗工艺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首先,民俗工艺生产的第一性生产力,它是出于一种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它是原始人狩猎时进行的特定仪式,是原始人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它的第二性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服务于生产劳动。正如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传统工艺品首先是合规律性的,其次是合目的性的”。民俗工艺是符合规律性的生产劳作,即工艺生产服务于生活。如皖西大红袍油纸伞原本是挡雨工具,随着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油纸伞厂面临破产。然而,大红袍油纸伞工艺能够传承至今,主要是因为油纸伞还有一个符合民俗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即大红袍油纸伞是当地结婚嫁娶风俗中,新娘出嫁必备的道具,新娘撑着油纸伞出娘家门,寓意着避邪驱灾、鸿运当头”[4],这突显了民俗工艺生产服务于民俗生活的目的性。

其次,社会生活是整体性研究客体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民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一定程度上与民俗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皖西地区各种民俗活动,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等都有民俗工艺活动参与。端午节皖西民间流传以剪纸祈福的活动,端午节期间翁墩乡经常展出各种端午除五毒的剪纸作品,民众制作五毒剪纸在端午节当日的夜间与艾草一起焚烧,以祈求夏季免受蚊虫之灾。这种颇具仪式感的民俗活动过程,恰恰反映了皖西翁墩剪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整体性研究应注重工艺原生态的过程性分析,这样才能显示民艺学整体性研究的优越性,才能真正理解皖西翁墩剪纸工艺的文化内涵。

最后,社会环境是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客体的构成要素之一,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社会环境突出地反映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环境。2017年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纲要第八条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5]。这是国家层面为发展传统文化制定的方针政策,对保护与研究民俗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方面,在各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文化创意经济,使创新、创意、创业的气氛空前高涨。各级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文化建设,近年来皖西民俗工艺的文化逐渐形成气候,官方与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皖西民俗文化圈,出版了《皖西文化研究》《图说皖西文化》《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皖西乡音》等专著。

(四)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客体的地位与价值

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客体主要包括社会生产与生活、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社会生产与生活在研究客体中占主导地位,它是皖西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客观基础,也是民俗工艺赖以生存的保障。社会生产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民俗工艺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且包含了一定的精神内容。这反映了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物质以外的精神生产与需求。社会生产与生活在客观上保障了民俗工艺主体创作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中属于第一性的地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生产生活造就了民俗工艺本身实用价值与工艺文化价值。民俗工艺本身的价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下工艺产品所能创造的物质价值,民俗工艺的文化价值是在生产生活的整体性中积淀而成的附加工艺文化价值,后者属于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价值。其二,是民俗工艺在日常社会生产生活中为社会的进步提供的必要的技术或文化价值。

社会环境因素属于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的一个自然形成的综合要素,它直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又独立于这两个要素之外从而影响民俗工艺的发展。因此,社会环境在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中也属于支配地位。社会环境在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文化空间的作用,它为民俗工艺实现其实用功能、文化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提供了综合条件。

三、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模型分析

图1 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模型图(作者制)

如图1所示,以手工艺人为主导,以民众、工艺品、师徒传承与技艺为辅,并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空间)等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作为民俗工艺主体的工艺品、民众、技艺互动

手工艺活动本质上是手工艺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他们是民俗工艺活动的主导者,也是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个体。张道一先生认为“人类创造文化,是兼有物质和精神不可分离的‘本元文化’,这就是工艺美术”[6],民俗手工艺人是本元文化发展中的主导力量。

以皖西民俗工艺为例。霍邱县临淮岗镇临淮泥塑手工艺人田孝琴是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她捏制的泥塑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而闻名。其作品题材包括民俗故事、地域风情、乡土生活、红色记忆等。手工艺人的创作意图通过工艺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临淮泥塑,一部分感兴趣的人成为泥塑制作的学徒,另一部分普通民众享受着泥塑给生活带来的乡土气息之美。临淮泥塑传承人田孝琴定期在霍邱职业高中举办泥塑讲习班传授泥塑制作技艺,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萌生了学习临淮泥塑的兴趣,一些学生还成了泥塑鉴赏小专家。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师徒传承,他们都是在手工艺人田孝琴的影响下成为泥塑的审美鉴赏者,或成为泥塑技艺的传承者。

手工艺品、民众、手工技艺、师徒传承这四者以手工艺者为主体存在着动态的关系。大多数皖西民俗工艺品也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如舒城凉席是夏季必备的床上用品,霍邱柳编工艺的篮、筐、篓、罐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这些手工艺品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民众的生活,为民众生活带去便利的同时也带去了美好的审美体验。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对工艺提出了更多要求,如柳编的颜色、编织方法等又直接影响着手工艺人技艺传承与改良,精湛的手工艺技术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的师徒传承,也会产生更优秀的手工艺品。这种多维度动态的循环关系是民俗工艺生产生活整体性的体现。

(二)作为民俗工艺客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空间)的相互作用

民俗工艺技术也是生产力。皖西舒城凉席在乡土社会中是农户们自给自足的手工产品,编织凉席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文化生产力的体现。因此,无论是手工艺者还是民间大众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民俗手工艺的社会生产。

在乡土社会生活中,手艺人凭借自己的手艺生活,为民众的生活创造必需的手工艺品,如农具、餐具、日常用品等。皖西大红袍油纸伞就是一件普通的雨具,它的传承人徐修生常年以手艺维持自己的生活,并以此为老年的乐趣。霍邱剪纸(撕纸)手工艺者张玉柱先生也常年以剪纸工艺为生。民俗工艺品在社会生活中既是一种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并满足民众社会生活的精神需求。

民俗工艺的师徒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如大红袍油纸伞的传承人徐修生的徒弟也是他的儿子与儿媳。在生产生活中一把油纸伞通常是由一家人合作完成,父亲制作伞骨、组装伞架,儿子负责采购大红袍油纸伞的材料,儿媳负责绕线、涂色、糊纸工作。生活与生产是大多数民俗工艺具体制作过程中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也是构成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条件。

文化空间是皖西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一个特殊环境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们认为,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7]39。民俗工艺活动的文化空间有以下两个要点:第一,民俗文化活动是定期举行的,并且地点和时间是约定俗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可重复性。第二,是民众自愿参加与认可的固定场所。

以手工艺人为主体的工艺品生产与传承活动都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进行的,但有一部分民俗工艺品需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才能真正表达民俗文化内涵的整体性。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言:“最早的艺术作品源于为仪式服务,首先是巫术仪式,其次是宗教仪式。艺术作品灵韵的存在从来不能完全与它的仪式功能分开”[8]239。民俗手工艺品也是手工艺人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指出了艺术源于它仪式性的功能,这种仪式性与文化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巫术仪式、宗教仪式,还是民俗活动仪式,都需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一般情况下手工艺者、民众、工艺品等在同一时间空间中相互作用。特别是民俗活动中使用一些工艺品,如皖西大红袍油纸伞是用在婚嫁现场的道具,油纸伞的文化空间就必须是当地民俗婚礼仪式活动现场。如今因为西式婚礼的流行,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的民俗活动丧失兴趣,这使大红袍油纸伞沦为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夹缝中的一个不无尴尬的符号[9]。大红袍油纸伞离开了文化空间,就是被剥离民俗生活的一把普通的雨具,再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它在民俗婚嫁活动中美好吉祥的寓意了。

皖西丧葬仪式上用到的纸扎工艺,是手工艺人在特定的时间与场合为特定事物制作的民俗工艺,这些工艺品只有在风俗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工艺品的民俗文化意义。手工艺人、民众、工艺品,以及与工艺品相关联的社会民俗生产、生活的过程,它们一定程度上和谐统一于合适的文化空间,才能突显出民艺学的整体性特征。

(三)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的动态关系

如图1所示,民俗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是在这一系列相互循环制约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的。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是以手工艺人为主导的动态的生活生产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关系。不难看出,民俗工艺整体性研究是一个鲜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民俗工艺各方面都隐含在广大民众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创造与传承了民俗工艺,广大民众为民俗工艺的传播发展创造了文化空间,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为民俗工艺提供了和谐的文化空间。生活与生产直接促进了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空间又分别影响着民众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如民俗耕织活动、庙会、风俗礼仪等。文化空间、社会生产、生活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巨大文化合力,这种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民俗手工艺人,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又创造了一件件美轮美奂的民俗工艺品,民众在生活中使用手工艺品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温度,这正是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光韵’,一件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与它置身于传统的织体之中是分不开的”[8]238。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只有在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及特定的文化空间内才能真正突显其“光韵”之美。

四、整体性研究对民俗工艺的启示

(一)对民俗工艺保护的启示

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的研究,为民俗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的支撑。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它是指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要在整体上形成一种综合性保护[7]292。对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整体性保护政策。民俗工艺整体性是由众多具体的生活生产事项构成,它是具体而丰富的,要尊重其内在的多样性与地方特殊性,更要注重它们传承发展中的流变性,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它启示我们要注重民俗工艺本元生态系统的保护,要建立一个立体活态的保护机制,让手工艺人与产品、民众之间真正形成一种良性的关系。

(二)对民俗工艺应用的启示

民俗工艺的整体性研究强调民艺的本元性,即乡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过程。皖西民俗工艺多属于生活实用品,要充分应用民俗工艺,必须作两手准备:一方面让这些手工艺产品回归乡村生活,另一方面让这些工艺品进驻现代城镇生活。对民俗工艺进行功能分类并按照城市与乡村需求不同来细分市场。如临淮泥塑、烙画工艺、根雕书法等应以服务城市为主要目标,这些工艺虽然实用性较弱,但是在审美功能上却日益加强。传统民俗工艺形态落后,样式老旧,手工艺人必须结合城市人的生活需求推陈创新。加强民俗工艺的应用,还应提高手工艺人在生活过程中的能动性,民俗手工艺应积极与当地旅游创意产品相结合,鼓励手工艺人树立民俗文化自信。管理部门要建立知识产权奖惩机制,为皖西民俗工艺的应用保驾护航。

(三)对民俗工艺文化创新的启示

民俗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首先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其次是国家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内容之一。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地理位置处于我国南北的过渡地带,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混合了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特色,在皖西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貌,如大别山民歌、皖西庐剧、大鼓戏、长集镇皮影艺术、民间传说等。整体性研究对促进皖西地方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皖西民俗工艺在生产、生活中传承、流变的每一个细节,正是皖西民俗工艺文化之所在。借助模型来分析皖西民俗工艺的整体性,为深入解读皖西民俗工艺文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4]熊辉.大红袍油纸伞工艺及审美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0):68-71.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07)[2017-09-2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

[6]王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媒体传播:二维耦合和发展路径[J].现代传播,2014(6):13.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8][德]阿伦特.启迪,本雅明文选[M].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9]邱佳佳.从“本元文化”论看民艺之美[J].大舞台,2013(9):75-76.

猜你喜欢
皖西油纸伞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回马枪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回马枪
手工艺·温州发绣
油纸伞下的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