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蒂文撕洛曼(Steven Sloman),
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mbach)
译者:祝常悦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分类:心理学
你真的了解冲水马桶运作的一般原理吗?事实证明,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仅仅是虹吸效应已经可以让你成为为数不多知道其中奥秘的人之一。但若要完全了解馬桶,你还需要具备陶瓷、金属及塑料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马桶的材质构成;还有化学知识,以便了解如何做好密封;更有人体工学知识,以便确保马桶的大小和形状符合人体需求;还需要经济学知识来为马桶合理定价以及选择原配件进行制造。以及心理学知识来理解为什么消费者更青睐某一颜色的马桶……
在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史蒂文·斯洛曼及认知科学家菲利普·费恩巴赫看来,认知科学更令人沮丧的一面是,每个个体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或许更重要的是,个人所涉及的知识十分浅薄,与世界真实的复杂性相比不过皮毛而已,更何况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其结果是,人类对目前已知事物的了解少得可怜,却常常自负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人类的心智并不是一台计算机,生来就是用于储藏海量信息的。我们的心智经过演化成为一个懂得灵活变通的问题解决专家,学会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并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新情势,引导我们做出决定。于是,个体极少耗费大脑资源储存细枝末节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社会更像蜜蜂和它们的蜂巢:我们的智慧是集体式的而非个体式的。当这种智慧发挥作用时,个体不仅仅依赖各自脑中的知识储备,还需要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体、周遭环境,尤其是他人头脑中的信息。
两位教授并非认为人们是无知的。只是人们比他们认为的自己要无知得多。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一种错觉:我们认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而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是何等微不足道。
当然,要做到样样精通也是不可能的,理智让我们甚至不曾动过这样的念头。我们依靠的是抽象化的知识,它们模棱两可又未经推敲。我们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其了如指掌。但对大多数事物而言,我们不过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绝大多数知识无非就是一堆联结物,是物或人之间的高度相关,而非支离破碎的细枝末节。
思维的本质是缜密地使用无论源自内在还是外在的知识。由于无法精确地划分知识来自内在还是外在,我们便生活于知识的错觉之中。我们败就败在,这本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所以我们常常对自己不知道什么一无所知。
如何看人不走眼?如何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如何识破谎言,对骗术免疫?如何在社交中占据主动,洞察他人心理?如何通过观察—个人的房间和办公室来捕捉他的特征、个性、价值观、习惯、希望和梦想?
作者通过观察数以千计的房间和办公室,发现了物品摆放方式所透露出的人物个性信息。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读人识人指南,指引着我们进入到那些看似神秘的自我空间,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洞察身边人的真实想法。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的是“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清”指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简”指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行”指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
作者草薙龙瞬是一位没有宗派、寺庙、家庭的单纯“出家僧侣”,且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