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燕
【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西北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但优质师资短缺,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学科分布不尽合理,缺乏“双语型”教师,来源相对单一,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向民族地区流动;在职称评聘时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照顾;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
【关键词】民族地区 师资队伍 建设策略
西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高达16%,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0%左右,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点地区。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两基”工作如期通过国家验收,成为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由于受复杂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主要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差距,实现跨越发展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教师决定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在西北民族地区,优质师资十分短缺,主要表现在教师结构性短缺,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这是影响西北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西北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但优质师资短缺
近年来,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向民族地区教育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2013年西北民族地区各级专任教师增加到109.12万人,占全国1129.79万专任教师的9.66%。但是,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教师结构性短缺,整体素质不高,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例如,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有教职工140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2.8%。这也就是说,即使当地的一流学校,教师的学历也没有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另据201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州还有代课教师227名。在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全日制师范类本科生的比例相当小,许多中老年教师的学历多年未提高。许多农村小学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人员,知识面窄、教法陈旧。师资水平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历层次上,还表现在教学水平上。例如,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民族地区农村老师只让学生记住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圆锥的体积就行了,学生对公式并不理解。大城市的老师则是这样教的:课前师生准备教具和学具,课堂上老师先做演示,用细沙装满圆锥,再把细沙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再让学生亲手去做,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则学生对公式理解透彻了。
2.城鄉教师年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当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比例为1∶2∶1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这是因为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通过“传、帮、带”,发挥中年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形成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而在民族地区农村,中老年教师比例较高,许多教师应用教学媒体、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和探索性活动的技能不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教育理念落后。近年来,许多城市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均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并有年龄限制,这就使本科以下的中老年农村教师无缘到城市学校,由于岗位所限,则必然会减少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机会。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大量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任教,但是西北民族地区的偏远农牧区依然缺乏高学历年轻教师。
另外,民族地区小学阶段的男女教师比例差距在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男教师大多倾向于选择中学任教。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3.学科分布不尽合理,特别缺乏“双语型”教师
在西北民族地区,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老师相对缺乏。尤其是偏远农牧区学校,在保证语文、数学开设之外,外语和计算机缺乏专业课教师,而音体美课程基本上都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在农村英语教学中,课堂上学生听到的是老师不标准的发音,学生学得当然不会标准。而音体美、科学、品德、信息等课程往往不能开齐开足,还经常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挤占。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制约,加之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以甘南州为例,藏语教师的缺乏使许多藏族孩子特别是牧区的孩子因为不能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而辍学,即便留在学校也是“哑巴教聋子”,劳而无功。另外,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也仅局限于语文,历史、数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师比例很低,几乎为零。
4.民族地区教师来源相对单一,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民族地区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很少有外地教师来民族地区任教,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当地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来源相对单一的师资队伍,必然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
同时,偏远农牧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入城市,条件越艰苦的地方优秀教师流失越严重。由于想进城的教师太多,许多地方就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来选拔优秀教师。优秀教师被不断选拔进城,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这种流动既有乡镇学校向区县地区流动,也有向政府机关或其他事业单位流动,还有向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流动。
二、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是改进教风学风的有力手段,更是当代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的必要内容。广大教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守高尚情操,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志存高远,知荣明耻,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学生,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做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2.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学校布点多、班额小等实际困难,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重新核定,并足额核定附加编制、双语教师编制和寄宿制学校工勤人员编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建立以培养“民汉兼通”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相配套、教学模式与发展阶段相适应、教学制度与招生考试制度相配套的双语教育体系。按照“依据法律、遵循规律、尊重意愿、因地制宜、因时而宜、科学稳妥”的原则,指导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不同模式的双语教学。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与进修等措施,强化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积极实施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程,为民族地区培养、选拔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双语教师。
3.以改革措施激励和引导优秀教师向民族地区流动
实施优质师资引进工程,建立省、市(县)分担机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厚条件,为民族地区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特别是激励优秀校长到边远农牧区学校任职,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传送给民族地区学校。建立民族学校教师到城市名校进修学习制度,形成教师交流机制;强化校际之间的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培养民族学校骨干教师。对为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貢献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大力宣传。
4.在职称评聘时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照顾
职称评聘涉及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在教师职称评聘时要对民族地区予以倾斜照顾。对论文发表、计算机及荣誉等各项评定标准不做硬性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在职教师按时评审,对评审取得资格的教师及时按岗聘用,不受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适当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同时,对民族地区教师中男性年满55岁、女性年满50岁并符合评审条件者,在评审中级职称时可不占单位岗位数额推荐晋升,并优先聘任。
5.提高民族地区教师待遇
依据边远程度和工作量,实行差别化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规范绩效工资的分配工作,使绩效工资确实发挥激励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功能。同时,不断改善民族地区学校生活、卫生条件,建立民族地区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
参考文献:
[1]田梦,冯建新.浅析西北民族地区师资情况——基于年鉴数据的量化分析[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2) :50-55.
[2]王大胄.制约和影响甘南藏区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4,(03) :74-77.
[3]张希亮.加强西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06) :30-32.
[4]赖秀龙.区域性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